敬畏课堂用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决定着课堂的开放度、生成度,也彰显着教师的修养。

  前不久,学校做了一项调查,让教师列举课改前后课堂用语变化的例子,并说明改变的理由。调查发现,课改前后,教师的课堂用语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很单调,不是“你真棒”,就是“很好”“精彩极了”,这样同质化的语言多了,学生自然会“审美疲劳”。比单调更可怕的是,课堂用语里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与呵护。许多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可以点燃一盏心灯,也可以浇灭一个梦想。

  日本教育学者佐腾学曾指出“教师与学生对话时的‘第一人称丧失’现象”。当教师用“老师”二字替代“我”时,便丧失了第一人称,就把自己同化于“普遍化的老师”,这就意味着,教师是用教师这一职业的公共形象与学生说话,而非“生命在场”的交流。因此,学生的角色也因为“普遍化的老师”的确立,“使得儿童丧失了‘我’这一主格和个性,而化为‘普遍化的学生’这一角色”。于是,教师成了公共的“制度化的教师”,获得了控制的权力,学生却被剥夺了中心地位而处于从属地位。师生的个人关系就这样丧失了“你和我”的对话关系性质,成为权力关系的“师与生”。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引”和“导”,教师应该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悟出结论,而不是灌输知识、直接告知。课堂评价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对错,而是应该适时、适当、适量地在评价中为学生把关定向、释疑解难,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加深入思考。

  比如,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用语引导,推动学生思维的优化、提升?不妨尝试这样几句话——

  “你自己的观点、思路是什么?理由是?”

  “你和他的观点是否相同?他为什么这样阐述呢?”

  “哪个小组有补充?有没有发现问题?问题的根结在什么地方?”

  “哪个小组有不同的思路?谁有新的解答方案?”

  “这种方法行不行呢?如果不行,假如从这个方向思考,可不可以?”

  “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答案的?”

  “你首先要试一试(听、说、读、写、做……),争取拿出自己的方案!”

  “先问自己、后问文本、再问同伴……要相信团队的力量。”

  ……

  我相信,当教师都习惯于这样与学生对话时,课堂一定是开放的,一定是民主的,一定是充满精彩生成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西沂河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