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阳:让年轻的心与美相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这么忙,为什么一定要接受小邹的邀请?“我一直提醒自己,学生的学识可能会超过你,这种超越应该是教师引以为豪的。但有一样东西是除了教师以外不可替代的,那就是你对学生青春学习岁月的陪伴、激励。其实当教师,就应不断去发现、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成全孩子。”

  参加人文讲座的每个学生,他们都曾经带着困惑甚至是不满,去“找樊老师谈话”,而樊阳总是耐心陪伴他们,生怕冷落了任何一个学生。

  现在已经在美国工作的洪之卿是讲座恢复之后的第一批学生,当时的他只有14岁。有一天,他和几个同学跑去找樊阳:“你在讲座的时候说过,有任何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是吗?”

  “是呀,你有什么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现在读书这么辛苦,就算以后上了大学能挣钱养家,到最后还是会死去,那我们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什么?”

  樊阳和他们说,放学后留下来,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放学后,几个有着相同困惑的学生围坐一圈,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讨论,“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活着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叫活着……”

  如今,洪之卿早已忘记了讨论的内容,但是,他记得这个话题他们讨论了许多次,而且每次结束的时候,他都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

  讲台上的樊阳,行走中的樊阳,不断地督促、纠正、启发着学生,同时伴随着对每个对象脱口而出的评论:某人粗心,某人好发怪论,某人腼腆……但不管说到哪一个,他眼里都是喜爱。

  许多人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于一届届学生,只要那些学生毕业后能够偶尔探望一下老师,都会让他们备感喜悦。但是樊阳认为,这些不过是浮华之象,“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积淀,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

  孤单,但享受着

  20多年,免费讲座,风霜雨雪,生活打拼,加上应试教育的挤压,许多人感到困惑,究竟是什么可以让樊阳坚持这么久?

  但对樊阳来说,这20多年的坚持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樊阳不喜欢把“坚守”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因为这个过程对他来说,不是痛苦,是享受;不是牺牲,是成长和收获。

  17年前,樊阳担任育鹰中学初三(2)班的班主任,在紧张迎战中考的时候,樊阳仍提醒学生不能只顾题海战,提议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班训,贴在墙上勉励大家。到了双休日,学生们围坐在樊阳家中,听他侃侃而谈明清人文典故。有学生开玩笑地提议:“等我们长大,老师带我们去实地寻访东林书院吧!”

  2014年10月,在一场同学聚会时,有人无意中提起了当年的“寻访之约”,没想到,有不少学生对这个约定念念不忘,最后,他们确定在11月中下旬的双休日,以太仓张溥故居、无锡东林书院、常熟尚湖、拂水山庄、瞿式耜墓为人文行走的主路线,让樊老师带着他们进行一次人文行走。11月15日,近20人从深圳、常熟、上海、成都各地出发,在太仓张溥故居会合。

  2015年初,樊阳人文讲坛西安峰会召开,峰会从组织策划到实施,基本都是他在咸阳时的第一届“语文小组”的学生。

  有哪个老师有这样的吸引力,16年前的学生,因为一个约定,16年后重新聚首。奔波千里,只为履约?有哪个老师有这样的魅力,当年的学生如今功成名就,身居要职,但却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老师的讲座和人文行走?许多人为了他们的樊老师,可以一天里从一个城市往返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

  当时参加人文讲座时,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是因为好奇,有的觉得好玩、轻松、有意思。而当他们长大成人,在社会摸爬滚打之后,再来回味人文讲坛时,才真正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才体会到那些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马丽英,曾是上海的一个乖乖女,但是大学之后她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到北京任职。这么多年来,她始终坚持读书,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人文讲坛。她明白,“当自己面对人生困难的时候,当你感到沮丧甚至愤怒的时候,什么能支撑你前行?其实,往往是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或莎士比亚的一声感叹……怎么才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就因为一点小小的信念,曾经一点点的人文滋养。”

  学生张晶如今还能想起当年那堂题为“从魏晋风度到南朝烟雨”的讲座。“生命苦短,是追求荣名以达不朽,抑或及时行乐以排遣死亡的恐惧?这样的命题在我的生活里一旦出现,竟也不觉仓皇,仿佛早有预备。想来,或许是那些诗句带来的安慰,也或许是那些人事带来的勇气。原来早在很久以前,就已有人如此真诚地面对这些困惑,已有人如此无畏地用生命活出自己的信仰。”

  当樊阳听到学生们谈起当年的人文讲座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感到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过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因为他一直相信,人文滋养是一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而他的人文讲坛,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是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会发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下一篇:让运动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