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当我们跳出课堂之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时候,从某一件事情中抽身出来,是为了更好地深入。这样可以站在事情的外部,看到不一样的景致。比如,步入深水区的课改,有时候,跳出课改看课改,跳出课堂看课改,跳出技术看课改,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课改视域。比如,当我们在强调教师少讲时,不是让你研究讲5分钟还是讲10分钟哪个更科学,而是为了让你去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权利的实现。当你习惯了“少讲”,又能跳出“少讲”看课堂时,会发现目中有人比“少讲”本身更重要。

  一旦忘记了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忽略了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精神关照,而简单地复制课堂技术本身,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教育伤害。在课堂技术探索的路上走得久了,就需要跳出来看一看当初出发的目的。

  跳出课堂看课堂,就是要警惕陷入技术的泥潭,警惕课堂改革赢得了分数却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天性,甚至独立的人格。课堂是如此重要,几乎承载了全部的育人功能。教育要培养的诸多素养都需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上完成。如果说课堂在教育的最中央,那么,学生则一定在课堂的最中央。所以,我想再次表达的观点是,“课改的最后一公里是改课”。只有在改课上下足工夫,在课堂上寻找人的完整成长的可能性,教育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正所谓救赎课堂就是救赎未来。

  跳出课堂看课堂,你会发现,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确保学生学习权利的实现。教师从讲到不讲,意味着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过去的课堂上,有太多的制度在强化教师讲授的环境,而教师的过度讲授势必影响着学生学习权利的顺利实现。有人说,表达的思维高于听的思维。当课堂上教师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表达权利,并且建立起人人可以表达的机制,那么,这样的课堂势必衍生出更多有意义的副产品。

  如果教师始终在课堂上行使着制度化权力,如果教师的眼中所关注的只是集体的人,只是群体而非个体,那么尊重学生将变得很难,更可怕的是,“不尊重”很可能会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所以,如果跳出课改看课改的话,课改不是讲和不讲的问题,不是导学案编写的问题,也不是小组4个人还是6个人的问题,而是一场基于“民主与尊重”的教育生活的重建。

  改革往往是与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开放是改革的前提。课改也一样。今天的课堂改革,首先要凸显“开放”精神,开放的课堂才有自由,自由的课堂才可能衍生自主,只有课堂上享受到了充分的自主,课堂之外的生活才能更自主。而自主从来不是标榜出来的,而是体验出来的、经历出来的。经历自主请首先从课堂开始。

  跳出课堂看课堂,教师就需要进行自我削权,然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股份制”改造,从教师“独资”文化走向“合伙人”制度,让教师成为学生型教师,让学生成为教师型学生。学生应该是最值得信赖的课改伙伴。学生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对象,恰恰相反,学生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角,许多时候,学生往往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课改的大幕一旦开启,学生往往会比教师更容易接纳新事物、新理念,更容易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我们看到过太多学生被唤醒后,倒逼教师课改的案例。所以,请真正将学生拉进课堂的教学世界,成为课堂教学的合伙人。你的权力下放力度有多大,孩子的活力就有多大,成长的空间就有多大,给教育带来的惊喜就有多大。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正在践行的“心课堂”理念,确立了“四不怕”课堂文化,即不怕老师,因为老师是亲人;不怕同学,因为同学是伙伴;不怕教室,因为教室是第二个家;不怕学习,因为学习就是生活。当课堂上生长出“四不怕”文化时,当课堂面向学生真正有效开放时,我们看到的一定不是集体失语,一定不是哑口无言,一定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答案,也一定不是以“听话”为核心的课堂生态。

  跳出课堂看课堂,能看出太多别样的景致,能看出不一样的好课堂——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性格,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公民。如此,好课堂才会成为好学校的名片、好教育的名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