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又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专业素养。课改是个“慢功夫”,如果以为凭几味“灵丹妙药”或者对一节课进行反复打磨,就能上出课改理念下的好课,恐怕是一厢情愿。仅仅通过方法论来完善课堂教学,而不强化师生对于“学生为主体”“知本向能本的转换”“教育是生命的成长”等教育理念的认知,许多所谓的技巧、经验都作用有限。
课改初期,学校如同发芽之前的种子,在黑暗中不断地摸索、抗争、拼搏。教育是一种等待、一种陪伴,如果没有初期的阵痛,课改就不会柳暗花明、脱胎换骨。因此,对于师生而言,耐心和信心必不可少。教师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话语权,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甚至要包容学生离题万里的发言,呵护学生表达自我的热情,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要改变被教师“喂食”的惰性,不要盲从教辅资料,也不要迷信教师权威,而是要珍惜自己的每一个思维火花。只有这样,师生才会不断成长,才会面对诸如时间不够用、效率不够高、发言总跑题、展示变作秀等问题时,充满一种释然平和的心态。
小组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所在,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改革就开了一个好头。合作首先体现在组内“兵教兵”的互助学习方面,为了检验小组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堂发言的内容不能仅有自己的观点,还要包括组内其他学生的观点。
小组合作能否落实,还可以观察小组成员的课堂参与度,要避免小组内“优等生与潜能生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当然不能限制优等生的发展,但一定要思考如何不让课堂成为优等生的舞台,不让潜能生成为看客。
经常有教师抱怨生源差,抱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生源差的学校不适合课改”。
其实,潜能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生的素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这个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任务明确到人,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差异,先让他们在课堂上承担一些展示任务,让他们感觉到被信任、被需要,再慢慢以学习兴趣的提升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真正落实到位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还可以分化许多小组学习任务,建立友爱、互助、团结、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断发展。
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学习效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之一,也是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课堂学习是由自主合作、答疑解惑、展示分享、反思总结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不同的环节应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师生在不同的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例如,自主合作、答疑解惑的环节,主角自然是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收集学情、设计展示方案等;反思总结则是整理学习收获、构建思维模块的重要环节。只有让这些环节密切联系,形成良性循环,知识的链条才会完整,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展示分享一定要根据学情出发,经由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比较简单、客观、不存在歧义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分享。这个环节以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为主(共性问题是由各个小组成员的个性问题汇总而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个性问题上升为小组的共性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展示分享是课堂学习环节的一个重点,教师的身份定位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作为观察者、组织者参与课堂学习,如何把握“生进师退”的时机,如何穿针引线,如何深化提升学生的展示内容,这些要素比传统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功力。当然,在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学科、教材,打造个性化教学,不要套用固定的模式和流程。
第三,通过制定规则,提高学生的听说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学生,让学生重复其他人的发言内容,以此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真正听明白了。关于说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罗列小提纲等方法进行锻炼。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发言时间进行限定,比如提出“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力争简明扼要”等要求,让学生明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也是一种能力。
第四,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纠正“解决问题越多,课堂效率越高”的观念,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并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生成了多少新问题,在于是否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于学生从他人身上借鉴到多少学习方法……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消化一部分内容,教师也要尽量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第五,要努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习方案,除了让学生细读文本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课堂上的收获就会非常多。如果教师只是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的收获自然十分有限。
如何利用评价促进学习
评价体系的建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是,在课改初期,评价机制是保障课改能够顺利实施的“法宝”之一。传统课堂重视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命质量的提升,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评价机制,就很难对学生的生命状态进行适时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机制不能仅针对个人,更要重视对小组的整体性检测。例如,要求学生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可以制定规则,重复别人的观点不仅不得分,还会倒扣小组得分,那么学生自然就会特别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倾听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又如,学生发言时,教师可以将声音是否洪亮、仪态是否得体、逻辑是否清晰等项目纳入评价体系,学生自然就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表达。
在促进潜能生参与学习方面,也可以利用评价机制,巧妙地激发潜能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小组成员如果全部发言,参与度为满分,如果不是,要扣去相应分数;每节课进行评比,得分最高的小组有权要求得分最低的小组表演节目。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优等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潜能生也可以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逐渐找到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此外,还要尝试建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总结等内容的量化指标,让评价体系起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监测作用,从而以奖惩分明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绝不简单,是从理论观念到具体操作、评价机制的综合修炼,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新课改的理念。
(作者单位系太原师范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