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 接 王祝辰的教育思想渊源
1. 约翰·洛克
王祝辰认为:“……更应当赶快革去以前死状态之‘静的教学’,而来积极采行这种‘动的教学’才是。”他引用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观点:“依教师之拘束训练而能成大知及优于何等学术者,世无其人。”
2.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王祝辰提出:“学习是自力的价值化,教学是使儿童能够得到自力的价值化。”他引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观点:“吾人心灵生活之三面——观念、感情、意志——时常相连而进,且皆变动不息。”
3. 约翰内斯·彼得·缪勒
王祝辰根据德国生理学家缪勒的动象原则,为“动的教学”找到了生理学基础:“身体动作,是由于人的体动本能;五六个月的胎儿,在母体中已能自由活动,呱呱坠地以后,便有许多无秩序的盲动。例如小儿见一明亮或行动的东西,不但有伸手欲取之势,且全身各部皆动。又如小学生初习字时,常做出各种有用无用的动作,不但动手,或且动嘴挤眼;讲故事时,不但张闭其口,或且摆动其身,两脚不住地左右前后移动;若不使他动,他精神上便不自然。”
4. 赫伯特·斯宾塞尔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尔主张“在儿童自动的经验中,改换他们本能的倾向”。王祝辰提出:“斯宾塞尔论训育问题,他主张用‘造化’的谴罚或自然谴罚。儿童做了善事,一定有善果;做了恶事,一定有恶果。故世之教师,不妨给儿童以完全自由行动的机会,使他备尝甘苦,于自己经验中,取舍一切。”
5. 约翰·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体系给了王祝辰较大触动,他将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概括为两句话:“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加增,要使个人主持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加增。”基于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认识,王祝辰进而提出:“这种经验的重新组织,也就是一种新的变动。经验能够常常变动,人们便能常常应付新的环境,而不为环境所困缚。”
6. 爱德华·李·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不论学习什么,都是由于神经元的变动,神经元都由先天而来:本能的动作,是先天的道路,学成习惯的动作,是后天养成的道路。教育的作用,是要在神经的道路中,取一条捷径,养成习惯。”王祝辰因此提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就是“学习之动”的结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