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重提“动的教学”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打捞过去的经验,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下。
民国先生王祝辰主张的“动的教学”将我们拉回到那个年代的课堂教学改革现场。那个年代,在基础教育领域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变革,产生过异彩纷呈的成果。“动的教学”就是其中诞生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融合了自学辅导、分团教学、社会化法、道尔顿制等方法的长处。这说明,当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坐井观天”“自娱自乐”,而是在国际视野下发生的。
课堂从静到动,意味着一场革命,意味着课堂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创造以“动”为典型特征的课堂,让我们又一次发现了课堂的秘密。“动的教学”就是倡导学生动手的课堂,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的课堂;“动的教学”旨在放大学生的体验,没有体验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动的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状态,让课堂具有生命的律动;“动的教学”就是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其实,关于“动”,有许多人都做过经典的论述。学者朱光潜就曾说过,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遗憾的是,人们对“动的教学”认识得还不够。有人说,课堂教学改革正在遭遇一种“盲动”现象,也有人在批判课改背景下出现的课堂“满堂动”现象。这可能揭示的只是部分现象。在我看来,这并未道出课堂教学改革的真相。今天的课堂不是动的过度,而是太过寂静了,太多的课堂还沉浸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我们的课堂过于沉闷,学生缺少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课改“雷声大雨点小”以及课改的“夹生饭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是否真正认识到了“动”的重要性,是否找到了“动”的路径。彻底告别沉闷的课堂,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当有人主张课堂要进行“静悄悄的革命”时,我依然想不合时宜地喊一嗓子——让我们的课堂先“动起来”。“动起来”的课堂,才会有生机;“动起来”的课堂,才会有身体的舒展,而身体舒展是生命舒展的重要前提;“动起来”的课堂,才可能突破教师单向灌输的结构;“动起来”的课堂,才能确保学生学习的实现;“动起来”的课堂,才可能有每节课都“脑洞大开”的感觉。
重提“动的教学”,意在强调课堂“动”的程度代表着课堂开放的程度。当然,课堂不仅是“动起来”那么简单。“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动是律动,即遵循规律地动,而非盲动;动是不断发展升级的动,而非一成不变的动;动是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文化联动,是多元链接,而非单纯的学生动、孤立地动。
动可分为身动、心动、脑动,从身动到心动再到脑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身体动起来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习的真正发生。只有心动、脑动的时候,学生才可能进入真实的学习,才可能有深度学习的发生,否则教学就变得太肤浅了。
改革从来都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让课堂从静走向动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正是改革存在的意义,改革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为“动的教学”建立支持系统,让动真实发生、深刻发生、生动发生。
最后,我想回应一下关于“好的课堂一定是动静相宜的”这个观点。这一观点从理论上说具有思辨价值,但一旦回到课堂实践中就会发现,课堂的真实状态总是偏向一方的,不断纠偏的过程正是“动静相宜”的过程。因此,课堂必然要考虑动的适切性,过度动与一味静同样不可取。而所谓改革就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课堂的生态系统正是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趋于平衡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