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用整个的人生去证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李金初来说,他正在求解一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证明题”——人生中心教育,用他整个的人生。

  8年前,李金初卸任校长,离开工作了36年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两年后出版的《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的从教经历,仿佛是一种告别。

  一切完满,在周围人眼里,李金初该好好休息了。

  可能连李金初自己都没料到,他的教育生涯很快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不是一次简单意义的“再出发”,更像是他以往教育实践的升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完善教育人生的一次机缘”。

  如今的李金初,是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的校长。在这所1993年由他亲自创办的民办学校里,他重新发现了教育,提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基础教育理论构想——人生中心教育

  完善这一理论构想,建设理想中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是李金初赋予自己的使命担当,也是他要用全部智慧与经验去证明的一道教育命题。

  顿 悟

  经过12年的努力,建华实验学校在2007年已经发展为一所包含小学、中学的12年一贯制学校。对于40多年一直在中学任教的李金初来说,这既给了他补全教育履历的机会,也启示他从整体上思考教育

  小学生特有的活泼、纯真、率直,感染着李金初。孩子们喜欢他,叫他“校长爷爷”。

  建华的校园里,经常出现这样动人的一幕。清晨,李金初一进校园,自然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一起走向教学楼。更多的孩子看见他,都飞也似的奔涌过来,亲热地拉着他、抱着他,有时差点儿把他扑倒在地。还有什么比孩子们的喜爱更珍贵的褒奖!

  就是这样的瞬间,面对这些可爱、鲜活的生命,在走过自己近70年的人生历程后,回看生命的起点,李金初顿悟了教育的意义。

  “当他们呼唤着向我涌来,张着手臂要我抱抱,我对教育的认识才如梦初醒。”李金初说,“教育承接了生命,便承接了整个人生,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人生才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中心。”

  仿佛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对于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李金初豁然开朗。随着思考的深入,他越发觉得这个教育命题的重要意义。“命运真的很垂青我,让我有了一次弥补教育人生缺憾的机会。”他感慨地说。

  人生中心教育为什么姗姗来迟?在自己离开北京十一学校来到建华后才诞生呢?李金初曾很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

  原因并不复杂。在北京十一学校任校长的20多年,李金初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倾注于学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要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要考虑学校的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太多现实的羁绊让他无暇对教育做终极思考。

  但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北京十一学校在课程和育人模式上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从主体性德育、主体性教学、综合课程、分层教学,到四环节教学、二四制中学等,都为人生中心教育的提出做了充分的实践准备。

  就像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才会萌芽一样,有了这样厚实的积淀,加上在建华学校小学部的体验与感受,成为李金初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的催生力量。

  不过,最初的人生中心教育,还只是一个稚嫩的教育新生儿,简单、素朴,存在于理想中,期待着理论的阐释与实践的构建。

  创 生

  2010年5月,李金初和夫人高荣真飞赴美国,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出席女儿的硕士毕业典礼,这是他第一次陪夫人出国旅行。

  在这趟旅途中,在上面这两项“正式”任务之外,李金初还有一项“业余”工作,那就是系统整理人生中心教育的思路。所谓“业余”,就是除了陪伴夫人和女儿,其余的时间,无论是在杜克大学女儿的公寓,还是在旅行途中的宾馆,每个夜晚,因为倒时差而睡不着的凌晨或深夜,凡是可利用的点滴时间,都被李金初安排用来完成人生中心教育的研究思路。

  此前,学校用了近一年时间,组织教师研制《人生中心教育价值与行动纲要》。李金初提出了《纲要》的12项目录,大家分工起草,完成了各自条文的拟定。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一些基本的共识已经达成。

  但在李金初看来,关于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必须由他亲自来建构。因此,身在异国,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

  尽管只能在“业余”工作,但这无疑是一次相当畅快的写作。短短15天,李金初完成了5万多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论纲》初稿。

  巧合的是,1996年,也是在出国的旅途中,李金初完成了《论学校国有民办制》的初稿。那篇论文被专家誉为全国首篇系统论述学校“国有民办”的理论文章,自此开启了学校国有民办制改革的先声。

  两篇重要文献,成为李金初教育人生中的两块基石,具有开创性意义。《人生中心教育论纲》是第一篇系统论述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文章。此后一个学期,在吸收了教师们学习、讨论、思考的成果后,李金初对《论纲》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形成了25万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论》,成为指导建华人进行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观”。

  读着关于人生中心教育的论述,在为李金初一贯的缜密思考、大胆创造而赞叹的同时,让记者十分诧异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意与激情。

  提及《论纲》的完成,李金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它是一个新教育生命的宣言。”李金初说,“我们后续的研究,就是让它更健全、更完善、更健壮、更丰满、更有血肉、更有灵气、更有生机、更有力量。”

  诸如此类的排比,还有形象的比喻、美妙的联想,在李金初的文章中随处可见。他形容人生中心教育是“一方极有希望的绿色教育原野”,形容人生中心教育学校是“新的教育桃花源”。他畅想,在这样的学校里,“那里的生命成长亮丽,就像青青小草,像嫩绿的树芽,也如同艳丽的鲜花、婷婷的荷塘,更像我们的苹果树、尖茅草和绿色的竹林及挺拔的雪松”。

  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得出,对于这一新的理论创建,李金初是怀着怎样的热望与自豪。

  证 明

  然而,李金初同样怀着一份清醒的认知,作为一项全新的教育命题,在被证实之前,它仅仅是一个教育假设。对人生中心教育的证明,除了科学、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建构之外,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建设一所人生中心教育的学校。

  从科学、逻辑上进行理论证明,对李金初来说,并非难事。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李金初,积淀了良好的专业素养,长期、系统、严格的数学学习与训练,影响着他的办学与教育改革。同时,几十年不间断地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学习,让他能够在理论思考上举重若轻。这些都对人生中心教育命题的归纳和基本证明大有助益。

  与近些年此起彼伏兴起的“某某教育”相比,李金初在人生中心教育提出之初,就非常注重理论的证明。在《人生中心教育论》中,他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用了一半的篇幅,从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基本关系、基本问题及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方面,深入浅出地给予了理论论证。

  “在研究和实践构建中,我们会友好地‘会见’那些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家。”李金初自信地说,“但不是为了照抄,也不是寻找根据,只是为了比较,从而证明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从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出发,李金初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两个“基本公理”:

  “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

  “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

  大道至简!看似极其浅显明白的论断里,包含着李金初对教育的一些原初性思考:人与教育的关系、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人生与教育的关系,从这些关系出发,他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究竟要为学生“准备什么人生?怎么准备人生?”

  通过无可辩驳、丝丝入扣的证明,人生中心教育呈现为一个极其严整、科学的逻辑体系。

  不过,李金初仍强调,人生中心教育不是一项纯理论研究,而是一个具有草根性的命题。“人生中心教育是‘田野之作’,这正是它的优越之处、美丽之处、生机之处和可成器之处。”李金初说。

  为此,6年多来,李金初更为注重的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把人生中心教育做出来。在建华实验学校,李金初带领教师们改变学制、整合课程、改造教室、改革课堂,创造具有人生中心教育的学校课程和学校文化,培养体现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和学生,最终让建华成为人生中心教育学校的模板和母体。

  李金初所希望的,不仅是创生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理论,因为他深知,当下的中国有太多象牙塔式的研究,缺少的是袁隆平式的人物。他的着眼点,也不再是“办好一所学校”,而是形成一套成熟的经验,创造更多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

  “人生中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即实现美好人生。”李金初说。

  (实习编辑江莎莎对本文的写作亦有贡献。)

  李金初 湖南省张家界人,曾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现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出版《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等多部著作。在全国首先提出并率先实践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四年制高中学制改革、全国中小学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博士后项目。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