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培养缺位令教育难创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多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国人创新能力的深度忧虑,以及随之引发的对于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集体诘问,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实际上暴露出我国教育在今天这样一个个性张扬、创新凸显的时代,所遭遇的思维培养缺位与乏力。

  以“分数至上”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将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过度迎合升学,而发展思维、培育人格则被轻视。学校教育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人才的目标甚至背道而驰。

  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内核。试想,一个整日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为考试分数而拼搏,没有机会参与探究实践,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勇气的学生,怎么会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怎么会有创新或创造能力?我认为,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从培养思维入手,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我观察过许多学校,也与不少教师进行过交流,他们大多不愿意甚至害怕变革,总是以习惯性思维和传统方式来应付教育教学。其实,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学生、教材和课程,原来实施的所谓的成功教学策略也慢慢失去了它的效益和价值。

  一所没有自我意识的学校,一名没有自我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不可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也不可能主动去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随时随地适宜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需求。而学校管理理念的保守,是制约教师思维、教学创新的主因。因此,我们应该唤醒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转型为反思性或批判性思维。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为思维而学,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目的。

  教师能否停止匆忙的习惯性步伐去观察学生的内心,能否直面和关照学生的真正兴趣和情感?能否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生成观念、敢于质疑?能否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习习惯?能否把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从内部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学习?能否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和真正学习的起点?能否等待学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真实动机,敢于构建自己的立场?这些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

  其实,教师与学生一样,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所带来的智力劳动过程和挑战有着天然的兴趣,对于进一步学习与成长,或者是更加投入地创新实践自己的课程有本能的欲望,对集体、社会的正义感和对学生的尊重有内在的冲动与情感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潜下心来,拒绝浮躁,以激励学校和教师的精神、信念、责任等为手段,以引领教师创新研究项目为基础,尊重教师的实践探索成果,改善学校的治理机制,唤醒教师的思维和文化自觉,鼓励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多元丰富的批判性课程,使教育改革走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使学校和课堂变成思维碰撞之地、思维生成之地。

  当然,这需要从尊重个性的原则出发,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整个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方法、制度、管理、政策等因素,完整地构建教育观念,从社会、学校、教师队伍和家庭等各个领域,以整体的教育观念和策略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育英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