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行知,他们在这里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教师刘羽宁站上深圳市行知小学熟悉又陌生的演讲台,自我介绍道:“大家好,我是羽宁,我回来了,再也不走了!”——曾在行知小学工作了6年的她,2012年因为要考“编制”不得不离开。刘羽宁在新岗位上做得得心应手,但是每每看到行知同事们在网络上不停地更新教研新动态、外出学习收获、学校的新发展时,既羡慕又失落。“行知小学给予我的东西太多了”,刘羽宁说。扎实的教研,主题阅读、绘本教学、全校演讲、小组合作……不仅学生成长,也让教师们收获满满。

  袁生慧因为同样的原因离开了行知,她没有再回来,她用另外一种方式与行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总是跟着行知的步伐;遇到困难,总是想到行知的同事们。

  在教师们的眼里,行知小学有一种吸引大家的磁力,是“离不开的家”,正像教师左灿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中所写的:“我希望一辈子留在行知。”

  

  今年,坐落于深圳市龙华新区的行知小学10岁了。10年校庆,虽没有气派的节日庆典,但一份特别的礼物足以让教师们感到高兴和自豪——今年9月,由行知小学校长满小螺兼任校长的行知实验小学开学啦。从某种意义上说,行知实验小学是行知小学的复制品,更可以说是它的孩子——带着行知小学的基因而诞生,既出于蓝,肯定会胜于蓝。

  一个校长管理两所独立的学校很累,但是,从满小螺身上却看不出忙碌与疲惫。一所学校何以能生出一个“孩子”?一个校长又如何可以轻松地管理两所学校?

  满小螺说,一所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师资。在不缺钱不缺硬件的深圳,更是如此。10年间,“年幼”的深圳行知小学能成为家长争相选择的学校,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这帮教师们。在和孩子们一起求知的路上,他们感性地行、真诚地行、智慧地行、包容地行。

  10年里,无论谁来行知小学,无论早来的还是晚来的,无论教什么科目,满小螺都一视同仁地带着他们一起努力寻找心中那个教育梦。当新教师逐渐成熟并开始崭露头角时,满小螺又鼓励他们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平台。“10年里,我看着他们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我希望他们像种子一样,带着我们共同的教育梦,带着‘行知特质’,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播撒更多的希望。”

  何为行知特质?他们的教育梦是什么?怎样寻梦?又怎样让自己成为“种子”?让我们与行知小学的几位教师一起回望他们走过的路,寻找教师成长的答案。

  

  李庆辉:读懂每日“三问”

  有人说,深圳教育界卧虎藏龙,没有“两把刷子”,也不敢南下追梦。

  来深圳之前,李庆辉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所小学担任了3年班主任,那届学生如今都已过了而立之年,却还时时挂念着李庆辉。3年后,李庆辉任教导主任,一待又3年。9年过去了,无论是带班还是做行政工作,李庆辉都做得得心应手,在当地也颇受欢迎。

  初到行知小学时,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头顶无数光环、且由中心城区转来的教师,李庆辉对自己信心满满。作为校长满小螺的同乡,他生怕自己被当作“关系户”,经常跟人讲:“虽然是老乡,但是之前我跟满校长可不认识啊。”为了避“嫌”,李庆辉总是离满小螺远远地,生怕别人“误会”。而他之所以这样在意,是因为骨子里的那点小骄傲。

  不久,李庆辉发现,这所学校有点不一样。学校上上下下那种松弛的状态让他有点不解,孩子们特别放松,在他看来,少了许多“规矩”。尤其是学校各种活动之多,让李庆辉颇有微词。比如每月一次的校园演讲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加。李庆辉就觉得没有必要,本来工作就已经很烦琐,这个额外的活动也出不了“演说家”。于是,他找到主管高阳提意见。

  高阳倒好茶,不疾不徐地说:“你想想,一个人成年之后可以不写文章,但不能不讲话。我们从现在起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演说能力,只要他们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提高就足够了。我们不是培养优秀的演讲家,而是要培养全民演说者。”听到这样一席话,李庆辉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更加懂得了行知小学“公平教育每日三问”的深层含义,那就是从每一个孩子出发,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是否做到儿童第一?是否让所有孩子受益?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吗?李庆辉和这“三问”之间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学校迎接重要检查,领导们在会议室围坐一席,满小螺正在做汇报。这时,学校的两个特殊儿童仿佛约好了似的,一起来到会议室:一个坐在客人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摆弄着桌上的麦克风;一个则直接坐在了满小螺旁边,依偎着她。此情此景,让李庆辉感到十分尴尬,听汇报的领导们也被这两个小家伙转移了注意力。唯有满小螺,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继续着她的汇报。

  “这个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很久,以至于现在我仍然可以清晰地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大家都说儿童第一,但真正能如满小螺校长一般把这个观念融化在骨子里,真不多见。”李庆辉说,这就是他所理解的行知特质。

  如今,李庆辉再次走上行政岗位,作为行知实验小学的管理者,他正在将行知6年里滋润他的“养分”释放,用心培育着另一颗爱与希望的种子。

  

  蒋璐娜:叶圣陶口中的好老师

  来行知小学之前,蒋璐娜在老家一直任教六年级,她梦想着能完整地把一批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我有许多想要和孩子们一起做的,例如一起阅读,一起朗诵,一起写书法,教给他们有用的学习方法……”

  一天清晨,满小螺走过一年级四班门口,看见蒋璐娜正耐心地训练孩子,把椅子轻拿轻放,反反复复,一直到很安静地起立、坐下。“我真的高兴,因为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满小螺看惯了蒋璐娜的风风火火,但没想到她是个很柔软又老练的教师。

  在《如果我当老师》一文中,叶圣陶便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尽管蒋璐娜还很年轻,但满小螺觉得,蒋璐娜就是叶圣陶口中的好老师。

  在行知小学,蒋璐娜的愿望实现了,终于可以把孩子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但她并不着急,因为读书这件事儿“急不来”。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想让他们安静地读书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蒋璐娜从朗读入手,吸引学生阅读。每天早读和下午上课前的时间,都能看到蒋璐娜为孩子们读儿歌、读童话故事的身影。

  阿左是蒋璐娜班上的一员,他多动、爱玩小动作,课堂上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然而奇妙的是,唯有听蒋璐娜朗读时,他最安静。随着时光的推移,阿左已经从没有耐心听完一个故事进步到自己读语言浅显、篇幅短小、生动有趣的故事书,再到迷上趣味盎然的科普读物……直到现在,蒋璐娜还能清晰地记得,阿左读历史故事爱不释手、读人物传记废寝忘食的一幕幕。

  而学校也更加给力,每年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开展读书节活动。对待藏书的态度,行知小学是“宁可用坏,也不放坏!”为了提高班级阅读率,行知小学发明了“红色流动书车”,每个班级一台,下装四个轮子,方便孩子们随时随地阅读。

  在蒋璐娜的带动下,语文科组的教师们纷纷加入了“阅读点灯人”行列。与此同时,由蒋璐娜牵头组织的“恰同学少年”读书会、读书海报、红色书车漂流、作家进校园、课外阅读知识大赛等活动,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校园活动。

  

  田源:体育生的体贴与温柔

  除了亮眼的“红色流动书车”,行知小学的毽球同样名声在外,小学生们盘踢、垫球、踏球……花式动作交叠。这支小小的毽球队,如今已经名扬深圳,多次在全国获奖,甚至在海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毽球队教练田源仍记得,10年前在一片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荒地中,校长满小螺坚定了将毽球文化发展起来的决心:“再难,也要建一个小小的室内场地,保证毽球的教学和训练。”满小螺看重的是毽球对场地要求不高,人人可以参与,正符合“让所有孩子受益”的标准。

  从小开始练习毽球的田源,带着一股子执着与拼劲儿。毽球队组建初期,并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参与,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对体育生有偏见。“体育生并不粗野,他们一样成绩优秀,只是身体更加健康,意志更加坚定。”田源决心让家长重新审视体育生与体育精神。

  在同事的支持下,田源决定早训时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作业。与学生在一起时,田源也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把每次的考试成绩都统计到毽球队。毽球队教师按照学生的成绩提升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看到田源拿着的一张张学生自制的学习成绩提升表,记者不禁为他的用心而感到温暖。

  训练严苛的田源,私下里是一个热情洋溢的男教师。他的体贴与温柔,让许多家长感到暖心。一次暴雨送训练队学生回家的经历,让他至今仍坚持每天晚训后送每一个学生回到各自的小区门口。每一次比赛、训练,田源都及时捕捉学生们认真坚毅的动作与表情,并将现场照片发给家长,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与信赖。

  如今在行知小学,全校师生人手一毽,学校还编写了《我爱毽球》教材,组建了毽球俱乐部,首创毽球节、毽球舞、毽球操,甚至探索了一系列毽球墙壁文化。

  “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大做小学’,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营造相应的环境。而教师,便是教育最重要的环境。学校所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好老师提供环境生发的平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满小螺不无感慨地说。

  

  左灿:找到自己的平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1.5米的喜欢”     下一篇:男幼师的幸福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