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雷夫那样做教师 ——雷夫教育巡回活动走进乌兰察布暨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会侧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0月29日,初冬的草原寒意肆虐。在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教育局主办、集宁一中承办的“全美最佳教师雷夫教育巡回活动暨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会”上,第一次来到大草原的雷夫用幽默而智慧的演讲打动了现场教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市”和“教育强市”的战略决策出台,全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对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关注。此次雷夫走进乌兰察布,用教育局长李琮的话说,是期待乌兰察布也能出现雷夫式的教师。

  雷夫到访,给当地教师带来了哪些启示?

  “从教32年,我为什么还能保持激情”

  作为一名从教32年的教师,雷夫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保持着对教育、对孩子、对教师职业如初子般的热情,他是怎样做到的?

  “我从不与人争辩,因为那会让我一直处于斗争之中,哪怕我是对的,哪怕我在争辩中赢了,那又怎样?只会让我与教学越来越远,让我的心越来越乱。”雷夫说,不要以为美国教育就是好的,在美国,学校一样会让教师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情,一样要面对不讲理的家长,面对疯狂的学生……

  “默默地做好教学,不让无谓的事情影响自己,保持好心情。”雷夫认为,这是他保持激情的第一秘诀,他从不会企图去说服家长、学校改变学生,但会与合作的家长共话教育,一起讨论孩子的成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观点,是不懂教育的人说出的不负责任的话,教师不可能拯救每一个学生。”在雷夫看来,学校里存在三种学生:

  第一种是上帝送来的礼物。这类学生天生喜欢学习、喜欢学校、喜欢教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父母也非常喜欢学校和教师,会与教师通力合作教育孩子。

  第二种是讨厌上学、讨厌老师的学生。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父母也有类似的态度。

  第三种就是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没人会关注到安静的他们。

  “第一种学生让你妙不可言,第三种学生让你难以入眠。”但与中国教师不同的是,雷夫从来不会妄图去改变学生。对于第三种学生,雷夫只会告诉他们,教师是上帝派来的信使,会给这些学生机会,让他们觉得改变是让人激动的事情,是否改变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从来不会控制孩子,而是教会孩子自控。尽管我的块头很大,面对10岁的孩子,我可以对他们大吼大叫,让他们因为害怕而屈服于我,但我不会那样做,那不是教学,而是欺负孩子,我的教室是没有恐惧的教室。”因此,雷夫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第三种孩子的身上,静静地等待这些孩子的自我改变,这会让自己有一种成就感,这是雷夫保持激情的第二个秘诀。

  “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培养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雷夫保持激情的第三个秘诀。

  如此,雷夫3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将自己喜爱的摇滚乐和莎士比亚戏剧搬到课堂,现在“第56号教室”被称为世界上最棒的莎士比亚小剧团。

  雷夫提醒中国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

  “拜托,你那是在美国,在中国怎么可能?你太不懂中国国情了。”面对不留情面的质疑,雷夫平静地说:在我决定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教育局、学校都极力反对,威胁我不能这么干,但我还是做了。

  “我不是教某个学科,而是教学生的”

  “我每天都在犯错误,一直在经历失败,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育好。”培训会上,雷夫的坦诚让在场的教师交口称赞。

  面对雷夫精湛的教学技巧,现场有教师问雷夫最喜欢哪个学科?雷夫笑着回答:“我教的不是某个学科,而是教学生,我要做的是给学生作出榜样。”

  为此,除了言传身教,做学生学习的楷模,雷夫更多的是以身作则影响一批批学生。面对中国教师提出的如何对待学生的疑惑,雷夫将他的教育理念浓缩成六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让孩子们摆脱恐惧心理,从而营造一个“无恐惧”的班集体。大多数孩子在校内学习的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教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听讲是为了赢得教师的宠爱。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想要的是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从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中,这种情况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这样的情况往往更多地存在于低年级学生中。许多教师采取了奖励的办法来激励学生或让他们遵守纪律等,这种办法一开始会卓有成效,让人被这种表面的积极所蒙蔽。可时间一长,这种奖励会渐渐失效。教师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当孩子无须外因诱惑学习时,他们开始主动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来引起教师的关注,取悦教师。到了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符合教师所期望的行为,但孩子们这么做的理由、出发点是错误的。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孩子们有主动遵守规则的自我意识,这是再好不过的。不过,一味地只知遵守,也会陷入误区。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景仰的英雄中,有许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规则进行创新。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这一阶段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当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时,将会感染他人,你周围的每个人也会变得善解人意。因为仁慈是有感染力的。在这样的班级氛围内,学生们怎么会不优秀?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最难达到也最难教,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并忠于自己的原则。

  教育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培训会现场,在“中美教师对话”环节,雷夫与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对话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雷夫看来,好教育是可以选择的教育,学生起主导作用,不能只是听从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是可以自己做主;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学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好教师会把学生当‘人’看,平等对待孩子,关注孩子的想法,注重与孩子沟通。”雷夫说,好教师会让自己不断进步,在课堂内外都喜欢与孩子相处,包括玩游戏、打球等。

  “当然,班级人数不要太多,那样的话,教师无法做到接近每一个孩子,了解孩子,而教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活动最后,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雷夫认为中国教师没有特别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是与美国教师一样,面临许多挑战。

  “现在互联网的破坏性太大了,每个人都低着头看屏幕或者手机,而教育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我们应该多将时间花费在与同事、学生的相处上,电脑或者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的心灵。”活动最后,雷夫语重心长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