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课叫“创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反思要与行动相连,要在行动中对行动进行反思,包括“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

  教师除了要反思教育目的、教学环境、专业能力,还要创造性地反思教学中的“人”在哪里。

  比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反思:与儿童能否成功对话?

  首先,教师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是否感动?

  感动并非因为成人比儿童有力量、有权威、更完善、更优越,因而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儿童;而是因为成人受到许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而只能仰视儿童所具有的无限可能,仰视儿童的纯真无邪。

  其次,教师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能否从第一自然返回第二自然?

  就人类而言,童年期是第一自然,是有缺陷的,既无理性也无自由;要重返的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不仅拥有第一自然的纯真,还包括了理性和自由。

  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一个教师指着描写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段落问学生:“喜欢这些动物吗?”“为什么让我们喜欢它们呢?”一个学生将了教师一军。显然,学生的“为什么”属于第一自然,是纯真的,但却是无理性的。“那我说说我喜欢它们的原因——我很喜欢它们的状态,悄悄地创造生命,静静地自食其力,默默地活在园子里,永远在做它们自己。”教师抓住契机与儿童对话,从第一自然返回第二自然。

  再其次,教师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是否“大于二等于三”?

  中国文化中的“三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家认为,“一”是原始,“二”是对立,“三”是包容,从“一”到“万物”要经过“二”和“三”,“三”由“二”形成,并且在“二”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提升。

  教学对话前,对话者双方想表达的内容各自藏着,这是“二”;真实对话后,对话者双方将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求真求美地表达着,交流产生的效果超越了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富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新的收获,这就是“三”,令人怦然心动的“三”。

  创发表

  与创反思和创教学相匹配的教师是“自教师”,“自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创发表。

  “自教师”是勇于突破体制框架,在互联网时代敢于追逐自己的教育理想、开创一个“自专业”时代的教师。

  “自专业”的典型特征是,个体可以符合行业标准而成为行业的一分子,但不必依附于任何组织。专业意味着研究与创造,“自专业”则意味着个体即研究者、创造者。

  “自专业”关心的基本问题是,既探讨自身的专业现状及历史原因,又寻求自身专业的艺术性。“自专业”不仅要符合一定的行为规则,还要设法改变自身、重塑自身,形成既具有特定美学价值又符合特定风格标准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教育是人的社会化”“教育是使人成为他自己”,那么,对应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属性——承载着社会化的功能性目的,需要在一定的标准框架内发展并符合教育的预期;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体属性——侧重激发教师个体潜能,能够让教师以研究的方式工作,从而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活动。

  为了创建和实现美丽的教学人生,教师必须转向自身、相信自身、关怀自身、完善自身,使自身成为独立自由、充满创造活力的生命体。

  “自教师”的教学人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工作范围内的创造活动,也呈现于自身与他人相互关联的创教活动中。“自教师”的创发表,不仅指向文字发表,还要创“自身发表”——在待人宽而不慢、廉而不刿的氛围中与他人对话,在思想与专业两方面得到全面升华。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