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土小班化教育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把“适性、精致、优质”的“小班化教育精神”融入学校生命的血液,根据校本实际、区本实际,培育出个性化、本土化的“小班化教育精神”。

  从2001年起,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一方面,围绕“面向每一个”构建南京本土的“小班化教育精神”,汇聚共识、创建制度,规范和引领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优化。另一方面,把握“面向每一个”的要求,针对如何落实“了解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的要求进行策略和方法探索。15年来,参与南京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小学121所,初中63所,高中10所,正日益彰显出现代教育的品质。今后开展小班化教育应从4个方面加强:

  加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责任主要在区县。一方面,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策、资金、师资培训等方面尽量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希望更多的区域能够克服困难,更加自觉、积极地行动起来,协力推进这项改革实验。加强区域推进,要注重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随着城市、农村建设的加快,中小学宏观布局会面临新的优化调整,应根据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实际情况,适度超前进行战略思考、科学定位和理性规划,把小班化教育推进作为基础因素加以考虑,既要防止迟疑不前,又要谨防一哄而上。注重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各区县要重视在郊县乡镇学校、相对薄弱学校以及新建的城区学校,优先实行小班化教育,以此快速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帮助他们尽快跻身先进行列。注重与区域教育品质整体提升相结合。一方面,以小班化教育实验促进学校自身办学品质提升;另一方面,以小班化教育理念、内涵与经验影响其他学校,推动每一所学校再上新台阶,并从观念、策略、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内涵性改革,从内容上、本质上彰显小班化教育优势。

  加强机制建设。完善督导评估机制,通过对责任主体的督导评估,督促各级各类小班化教育办学主体和管理主体更好地履行责任。完善小班化教育的政策扶持机制,特别是在资金保障、师资培训、示范引导等机制建设方面力争创新突破。完善小班化教育的质量管理机制,结合新课程标准,让小班化教育实验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度结合,建立“新课程、新课堂、新小班”,把绿色质量追求落到实处。完善小班化教育的多元分享机制,建立形式多样的“小班化教育联盟”,立足全球视野寻求教育合作,让小班化教育成为南京乃至全省新一轮教育国际化的受益者和领跑者。

  加强专业引领。小班化教育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办学品质。因此,必须重视小班化教育的专业研究与专业建设,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研究成果引领小班化教育发展。专业研究与专业建设要在深入总结和传承小班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标志性的南京经验。聚焦小班化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整合多方面的专业资源,分析问题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促进小班化教育的科学发展。

  加强品质发展。不仅要把“适性、精致、优质”的“小班化教育精神”融入学校生命的血液之中,并且要根据校本实际、区本实际培育与生长出个性化、本土化“小班化教育精神”,释放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要研究如何根据小班化教育特点创造性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研究如何根据校本实际建构小班化教育的“课程图谱”,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适性的课程。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 话题引入     下一篇:小班化教学的深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