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互联网时代需要补补“文化课”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中国教育网络》撰文强调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让一切想象都变得皆有可能,但全球化的浪潮中,为互联网时代补补“文化”课,很有必要。开放、协作是两门必修课。

  首先要补的课是互联网精神——“合作共赢,开放共享”。互联网文化是开放文化,不论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如何改变,也不论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本身信息素养的要求有多高,仅“开放”两个字,应该是渗透每个个体的文化精神。大到国家的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小到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不关联,烟囱林立,新的孤岛正在形成。单打独斗的文化劣根应尽快消除。

  其次要补的课是团队协作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协作精神不是可有可无,“两创”风潮中,缺乏的不是创业精神,而更多的是职业精神,是团队协作精神。不管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的物质世界,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协作必须成为主流,合作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时代要求每个个体都要留出开放的接口,并成为基于整体(全球)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教育应随经济发展而转型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在《教师博览》发表评论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侧重于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都很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的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死记硬背,评价导向注重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

  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中国教育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