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用脑:直指核心素养的教育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上,以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导出结论为基本原则,借助思维导图、健脑操、音乐冥想等多感官教学策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这是把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有力尝试。”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胡新懿在第四届全国友善用脑高峰论坛上说,“‘友善用脑’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应有之义。”

  11月19日,由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友善用脑高峰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来自北京、福建、江苏、广东、河南等地践行友善用脑的实验基地、实验校校长、教师约300人参加了论坛。友善用脑作为“舶来品”已被引进13年,从最初的理念发展成为一种课改路径和策略,在逐渐本土化过程中,改变了学校发展状态,也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广东省深圳市育新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学生大多难以融入普通学校。该校从2009年开始接触和实践友善用脑,创造性地建立了“代币制学生自主管理”激励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最初,我们以为孩子感兴趣的肯定是对抗性、新奇类的活动,于是开设的打靶、桌游、篮球等活动,兑换币值设置的就高一些。然而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包饺子、烧烤这样的活动更受欢迎。”育新学校校长殷刚分享说,“这也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提供的、预设的项目未必是孩子喜欢的、愿意接受的。”

  “育新学校的孩子喜欢包饺子的背后,说明这群特殊的孩子缺少家的温暖,缺少团队的爱。”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荐说,“友善用脑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成为教师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的“智慧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六(1)班学生尹梦涵把思维导图从课上引入课外阅读,《史记》已经被她梳理、分解成多彩的“条条框框”。

  “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关注价值导向、关注评价的友善用脑教育实践,更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就近发展区’。”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贾美华如是说。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不同区域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共献课35节,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课堂元素,相同的是课堂上被无限放大的孩子,教师由单向的知识输出变为双向的互动……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数学教师姚艳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上,教师制订团队学习要求和评价规则,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拼、摆等实践,切身体验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让学习变得触手可得。

  “除了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学生需求为依据,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李荐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