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朴素才是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活动的美,不在奢华,而在朴素。美体现在是否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人性、灵性,体现在是否引导了孩子的习惯、情商、思维等核心素养,绝不在于节目有多精彩,活动有多高规格的领导参加。

  

  每所学校都会举办教育活动,诸如艺术节、体育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这些都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其中许多很有意义的活动却偏离了轨道。

  过于讲究形式。如学校体育节的开幕式,许多学校都组织了极其丰富的入场式,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对参与其中的孩子而言,可能是很难忘的一天。问题是,节目的背后到底花了师生多少时间?曾有学校在开完运动会后,有教师在微信圈里吐嘈:“3个月来没有好好睡过觉”。这说起来或许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为了体育节开幕式的瞬间,全校师生付出了大量心血。师生的时间本身也是资源,资源都有一个恒量,这里投入多了,就意味着别的地方投入少了。有时候我们想想,一个运动会,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呢?

  过于提倡竞争。如学校举办艺术节,每个班出节目,为了获取奖牌,许多时候家长也介入其中,请家教、做服装,动不动就花许多钱。我曾经听说,某学校为了让集体舞蹈节目获奖,不惜花十几万重金请省内名师量身打造。如科技节活动,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作品一个比一个技术含量高,有个公开的秘密是,这些获奖的作品是孩子做不出来的,其背后实际上是家长实力的比拼。

  迎合领导。令我们司空见惯的是,举办大型活动时学生集中在大操场,台上领导一片,忙着致辞、发表讲话。学生可并不喜欢,打打闹闹不断。曾有媒体报道,某校在大操场请领导做重要讲话,全校学生在烈日下站了半个小时。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或许与社会文化渊源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官本位意识、竞争文化盛行,学校做活动喜欢讲排场,比较在意邀请何方领导出场。

  这样的活动,有效果吗?有意义吗?在我看来,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办活动应有这样一些理念:

  教育活动要以生为本,“学生第一”。“生本”,不只是以学生群体为本,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最先受益的是特长生。让特长生展示技能未尝不可,但关爱全体更重要。面向全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我先后在三所学校任校长,特别强调教育活动应全员参与。有一次,学校组织朗诵活动,分段集中演出。我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家长说孩子有心理障碍,最好不让他参加这次活动,怕上台紧张。我说服家长要利用这次机会让孩子接受锻炼,尽管表演当天孩子很紧张,影响到节目的精彩,但我很高兴。因为,这个孩子能上台,我们也收获了另一个精彩。

  教育活动要课程化,克服运动式倾向。比如,我们学校在传统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节、英语节、演讲节等,整合成系列化活动课程。以往,学校的文化节都要等教育局发文,主要工作无非是选拔特长生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比赛。整合成校园文化节活动课程后,学校每月固定一个主题,避免了行政化倾向;倡导普惠理念,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活动,避免了以选拔比赛代替全员活动的功利性。

  组织教育活动要有资源意识,以朴素理念办教育。我在温州建设小学任总校长时,提出“朴素办教育”的理念。如艺术节,要变节目演出为节目展示,班级之间不排名,提倡孩子们出演节目时只穿校服不化妆。如校园文化节,全部流程由学生完成,连宣布开幕的任务也由学生承担。从节目的形式上看,好像质量降低了许多,但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参与的热情。这种改革受到教师的广泛好评,主要是节约了教师的精力,特别是明显缓解了班主任的压力。

  我觉得,追求教育活动的节目和形式的精彩,是不良风气。且看那微信圈晒出的一台台精彩的童子戏,仿佛有艺不压人誓不罢休的态势。实际上,朴素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教育活动的美,美在是否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人性、灵性,美在是否引导了孩子的习惯、情商、思维等核心素养,绝不在节目有多精彩,活动有什么级别的领导参加。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