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教育信息化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提升师生的素养,让师生不仅会用,而且要用好。 张家界武陵源:“用好”是信息化的关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流的景区,落后的教育”,曾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真实写照。然而,自2012年以来,从乱砖房到花园式校园,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武陵源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区学校借助教育信息化,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天子山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十多年前,学校创建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为了在这间教室上一节课,师生常常要等待很久。“那时做梦都不会想到‘班班通’会成为现实!”学校一位教师坦言。现在,该校是武陵源区实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后第一所实现“班班通”的农村学校。由于不断加大投入,2013年武陵源区153个教学班均实现了“班班通”。

  教育信息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轻点鼠标就可以享用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前上课,都是听老师说、看老师写,太单调了,很容易犯困。”天子山中心学校学生黎杰说,“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会做好幻灯片,配上图片、色彩,还有声音和动画,像看电视一样。”

  “图片、音频、视频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少。”天子山中心学校校长熊朝信介绍,以前上音乐课,教师只能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费力又耗时。有了“班班通”后,教师只要轻触显示屏便可以将音乐倒回到想播放的位置。同样,绘画课上,教师也不用再为如何形象地描述一件物品而烦恼,只要点击鼠标,配合教学的物品就会呈现在屏幕上。

  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还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武陵源二中学生彭亚楼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他便通过观看互联网上的视频,学会了这个知识点。此后,每当遇到学不会的知识,彭亚楼就记在本子上,然后借助互联网,将其一并攻克。“我再也不怕学数学了,而且越来越喜欢。”彭亚楼说。

  新技术为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班班通”实现之初,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武陵源区教育局便安排专职人员到各中小学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教学设备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

  天子山中心学校老教师刘双银不熟悉电脑操作,常常要向年轻教师请教。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她现在不仅能自己制作幻灯片,还成为使用“班班通”的高手。在武陵源区,像刘双银这样年过五旬的老教师,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班班通”上课。

  新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教学设备也要及时更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014年下学期,武陵源区教育局为军地小学构建了一套教育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网络电子备课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师业务系统、装备管理系统等六大平台。但是,学校许多教师不会使用,作为信息技术管理员,教师王颖组织教师学习,帮助教师熟悉新系统。与此同时,王颖也积极参加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培训等专项活动,每次培训返校后,她都会对全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由于每所学校只有一位信息技术管理员,他们不仅要培训教师使用新设备,还要完成自己承担的教学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天子山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郑雅醴说:“日常工作很多,但因为肩负着指导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责任,我愿意尽自己所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教育信息化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提升师生的素养,让师生不仅会用,而且要用好。”武陵源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泽远介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区教育局统筹信息化软环境建设,开展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全员培训,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应用能力专题研讨以及一系列课程评比、资源评选等活动,强化信息化设备的应用。

  目前,武陵源区教育信息化的学科覆盖率100%,教师资源上传率100%,课堂使用率80%,全区教育信息化之路越走越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