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部落化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组织再造初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传统的组织形态压抑人的创造热情,但现在流行的扁平结构又往往流于形式。在寻找开放与民主的管理制度中,一些企业开始尝试“部落圈组织”,它能够平衡两者的利弊。如今,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向企业学习,建构了如同“部落圈组织”那样的圈层部落,激发出师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并依托部落向课堂教学和作业改革进行深入探索。

  

  坐落在莲前西路的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已经有着上百年的建校历史,时间的年轮在推动学校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让学校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在2008年,新任校长詹功祚带领全校师生掀起的一场教育教学改革,刹住了五中多年成绩下滑的颓势,逆袭而上。

  逆袭的秘密是什么?就是组建部落共同体,还权给教师和学生。在部落“酋长”詹功祚的心目中,学校就是一个部落,教师和学生始终应该是各个小部落中的主人。教师陈立苹认为,小部落的主人发挥了自主性,大部落才会充满活力。

  部落共同体:组织的升级版

  原本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部落,出现在了五中,学校巧妙地把“大家庭”的观念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形成了部落共同体。部落共同体也因此让学生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部落共同体包含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等不同层级的部落,其中以小组为单位的部落最为活跃,是部落共同体的灵魂,它成功地把学习小组这一学校基本组织升级到2.0版。

  小组部落保持4至6人的编制,按照学生的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进行合理搭配,选举出部落长和学科长。部落长的选举采用学期聘任制,较为固定;学科长的选举采用滚动轮岗制,阶段调整。

  以小学部为例,组建小组部落会经过初步分组——渗透概念——名片上墙——制定规则——操作运转——扩大合作的流程。每个步骤都有实施要点,部落名片内容包括部落名称、部落口号、部落精神、部落合影和部落规则等元素,都由学生设计。

  在詹功祚看来,小组部落在部落共同体中发挥着“托底”的作用,每个小组部落的健康发展是班级部落、年级部落和学校部落良好运行的前提。部落共同体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和娱乐中,如管理班级、组织假日小队活动等。

  学生们沉浸在新西兰旖旎的风光、奇特的用餐习惯以及课堂学习生活中,或细心聆听、或挥笔速写、或积极互动、或答疑解惑,再加上学生陈欣叶的现身说法,让整个课堂变得饱满、丰富,又令人心生向往……这是五(4)班家长讲坛上的一幕。学生们虽然不能亲身感受异国的风情和文化,但可以让去过的家长和孩子组合上阵,讲述旅行的见闻故事,带领其他同学领略一场“微留学”。

  择一处绿荫,围坐在一起,学生或朗读或背诵。兴起,再自发来一场戏剧表演……10月31日,三(2)班金星部落的学生和家长来到狐尾山天文气象台,举行了一场假日小队“快乐悦读”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与家长一起走进气象台,了解干旱、雾、暴雨的形成,认识雷达和台风的风速、级别。更让学生兴奋的是,他们找到了自己部落的行星——金星。

  部落文化:为学校立魂

  “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个人名片和班级部落名片……”四年级的每个班级都把学生亲手制作的名片展示出来,教室文化焕然一新。青青子衿、杨柳依依、灼灼其华、呦呦鹿鸣……每个部落名称的灵感都来源于《诗经》。

  四(3)班门口的班级部落树上,每个小组部落都是这棵大树的一部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部落间有竞争、有合作,每个成员伴随着部落一起成长。“文化是课改的落脚点,只有文化才是立校之本。”詹功祚说。

  2012年,学校初一年级的新生来自周边的20多所学校,新教师也多。如何让这些新教师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尽快融入学校文化?初一年段长张春华提出了“家”文化的概念。家意味着温馨、有爱。围绕“家”,一切活动的开展有了主题:初一年级以家的味道、我家的年味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当学生升入初二年级,教师和学生已经融为一体,“家”文化上升到“加”文化,这个时候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个性强而内心脆弱。于是,学校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构建,开展学科PK、看励志电影等;升入初三年级中考是介于高考小升初考试的中间状态,虽然不至于如临大敌,但学校也让学生肩负起责任与担当,“佳”就成了初三年级的关键词。“佳”指的不只是佳绩,更要让学生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

  “‘家’‘加’‘佳’,我们不是在做文字游戏,它们有传承、也有递进,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对事物的认知与接受程度的不同,我们的文化更贴近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家’是底色,‘加’是经历,‘佳’是结果,三者相互包容。”六年级段长万珠明快人快语。

  为了让每个年段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年段长们根据年段教师的年龄特点和生源情况,设定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年段新老教师比例不一,学生个性鲜明,段长就设立“He”主题文化,打造和谐、和睦、会合作的年段;毕业考试在即,段长会带领年段进行“Yuan”文化建设,圆满完成任务,圆学子之梦;对于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跨越的学生,段长则会引领学生走向经典文化。

  詹功祚说:“文化是有根的,根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改革,出发点都落实到学生和教师的身上,根深了,文化立住了,学校才会有魂。”

  教学案+校本作业:部落成员成长的阶梯

  仅有活力,没有教育教学成效,生命力并不长久。五中的部落共同体也是以学习为核心任务展开。学校推进的教学改革“教学案+校本作业”,依托的就是部落共同体。

  “改革需要途径和方法,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更需要智慧。”回想起最初改革的日子,副校长张荣生急得直跳脚,“课堂结构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也随即发生了改变,教案的设计由教中心转变到学中心,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案的评价方式没有变,因此教学案应运而生”。

  教学案即教案加上学案的统称,一端挑着教师的教,另一端挑着学生的学,既符合新课堂的操作流程,又满足检查之需。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们发现,学校统一订购的教辅材料与自己编写的教学案发生冲突。与其画地为牢,不如破茧成蝶。2010年暑假,学校所有年段停止征订任何教辅材料,教师自己编写校本作业。到2011年底,厦门市教育局出台推进校本作业试点的文件,教师们相信,由于自己先走了一步,后面的路会走得更加铿锵有力。

  “我来‘投诉’学校,这些材料是我的孩子用过的教学案和校本作业,题目选得精,作业总量少,你们要表扬一下五中的教师们!”在2011年厦门市行风评议检查组到学校检查时,受邀参加座谈的家长如是说。这些话令检查组感到意外。

  每年的寒暑假,教师以年级部落为单位,每人手里至少有3套教辅材料,他们详细地把每年的教材变化和习题变化归纳、梳理,再创设性地结合身边实际、难易的梯度、选做还是必做等元素开发校本作业,并对各个年级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六年级校本作业的亮点是与初中部接轨,根据中考的要求,在作业中保留了田字格,让学生的书写更加美观正确。同时教师还将校本作业与教学案结合,既注重夯实字词、句型变换、修辞等基础知识,也注重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探寻、挖掘模式背后的东西。”詹功祚不想被模式禁锢了手脚,“教学案和校本作业的有效实施,改变了以往教研和集体备课的‘假大空’,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才是我选择改革的初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课程表究竟由谁制订     下一篇:一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