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五周年 教育新跨越”·甘肃行 ② 甘肃:借力夯实乡村教育根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城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甘肃省会宁县丁家沟中心小学一间现代化教室里,教师陈文娟正带领学生学习《城市里有什么》一课。她从旅游导入,带领学生借助平板电脑领略大城市的风土人情。学生6人一组围坐,借助网络搜集资料,交流研讨……一节课,学生们始终很兴奋,学得津津有味。

  这是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一行11月9日走进甘肃会宁看到的情景。这间吸引记者驻足的教室,是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出资,会宁县政府配资共同建设的“梦想中心”。

  “这里是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丁家沟中心小学校长田鹏说,“梦想中心”不仅配备了平板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还有“梦想课程”,学生每周都可以走进这间教室,体验信息化背景下“梦想课程”的魅力。

  会宁县教育局党委书记汪自仁告诉记者,教师可以利用“梦想中心”的现代化设备培育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给农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目前,会宁全县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已经建了69个“梦想中心”,“梦想课程”也纳入校本课程计划。此外,基金会负责培养执教“梦想课程”的“种子教师”,也成为当地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基金会的支持,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教室;如果没有企业的捐助,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很难有这样的发展。”校长田鹏的感叹,在这所农村中心小学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记者看到,教室的阅读角写着“香港福幼基金会捐赠图书”,学生的书桌背后印着“丰汇租赁有限公司捐赠”,学校图书馆有国外友人捐赠的图书,学校书画研究院有将军无偿捐赠的书画作品,并摹画成瓷砖绕院墙装饰,就连学生们身上穿的校服也是田鹏拉来的赞助……

  “学校使用社会资金约300万元,占建校资金的四分之一。”田鹏介绍,这些资助信息大多来自县教育局资助中心,那里有公益机构、企业的介绍和联系方式,有需要的学校可以具体联系。

  其实,像会宁这样的教育大县、财政穷县想办好教育,仅靠政府或百姓自身的确有困难,正是借助社会力量,才让重视教育的会宁有了不一样的风采。

  这种现象在整个甘肃省也具有普遍意义,省教育厅特别关注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公益组织支持教育,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在总结全省“十二五”教育发展成就时,也将社会资金支持教育列入十大亮点之一。他介绍说,甘肃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外援项目,与多个基金会、社会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统计数字显示,每年支持甘肃教育的社会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

  王嘉毅郑重表示,这些钱全部用于改善学校条件或教师培训,政府部门不会从中拿一分钱。

  其实,除了大手笔投资教育、充分用好社会资金外,甘肃省也善于盘活现有资源,花小钱办大事。

  几年前,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的孩子们没有幼儿园可上,村民也因照顾孩子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如今,道口小学设置了两个幼儿班,可容纳60多名孩子,辐射本村及周围3个村子近400余户家庭,有效解决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同这所幼儿园一样,当地许多农村幼儿园都是中心校的配套建设。这是当地充分利用富余校舍、师资的成果。

  道口小学校长白宗龙表示,附属幼儿园的开办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让当地农村家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记者了解到,会宁县目前已经实现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在天祝藏族自治县5年前全县只有6所幼儿园,如今建有36所幼儿园,也实现了乡镇全覆盖,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有了幼儿园,满足了幼儿的入园需求。

  为了盘活资源、服务教育,天祝县打柴沟镇上河东小学每天邀请一位家长到学校协助做午餐,不仅省下了一个炊事员的工资,还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饮食情况;天祝县民族中学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才成将唐卡工作室设在学校,方便为学生授课和展示作品……

  “穷省、大省办好教育不容易!”王嘉毅感叹道。

  正是为感谢社会力量的参与,今年教师节,甘肃省政府特别设立了10个“支持乡村教师特别贡献奖”,专门表彰支持甘肃教育公益机构。

  “吸引社会力量,除了可以引进资金缓解财政压力,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这正是发展教育急需的。”王嘉毅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倾听雪落     下一篇:问政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