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提问如何
前几天,我听了七年级思品“享受学习”一课,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请问同学们,什么是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后就等着学生回答,却没有一个学生回答。等了一会儿,教师自己回答:“比如,同学们在教室里听课、做作业,在家看报纸,这些都是学习。现在,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学习了吗?”虽然教师举了几个例子,让学生再次回答,但教室里仍然一片安静。教师只好又接着说:“同学们看课外书籍、讨论问题也可以称为学习。”可惜,仍然没有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学生发愣时,教师说:“下面我们看看今天的学习目标。”就这样尴尬地绕过提问,进入新课学习阶段。
课后,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环节。这足以说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在提问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师生互动才会有效果。
为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调控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度、提问的等候时间,还要适当搭配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并利用学生的沉默率来检验提问的有效性。
这节课上,教师在新课导入中的提问无疑是失败的,最后教师只能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结束尴尬的局面。然而,教师失败在哪里呢?“什么是学习”?这个问题是课堂上的第一问,因此在提问的频度和提问的等候时间上并没有问题。那么,是这个问题太难了吗?好像也不是。但是学生的沉默率说明,这个提问的有效性几乎为零。我认为,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并非来自问题本身,而在于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这个词并不陌生,对学习过程也有切身体验。但如果直接回答“什么是学习”,对学生来讲就比较困难了。而且,这样的问题是封闭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个问题的呈现方式。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我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参加过的哪些活动属于学习呢?”或者说:“哪些现象说明同学们在学习呢?”这样就改变了这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将一个封闭性问题变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沉默率肯定会大大降低。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不仅要知道提问的重要性,更要知道提问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方面,一定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熟悉学情,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课堂提问中遇到“梗塞”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疏通“梗塞”,走向“通途”。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