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中有哪些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完成课堂目标、培养核心素养。四川省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华润分校以“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参与教学策略”为切入点,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

  新课改的理念是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问题设计的原因,传统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画面一:教师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围绕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设计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共学等形式,逐步解决核心问题。教学设计看似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但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并未真正融入。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学生学习起来竟然味同嚼蜡。

  问题分析:教师设计了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然而,学生参与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有参与行为,但情感不深切、思维不深入、理解不深刻。

  画面二:教师在执教认识《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年历,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相互合作解决。课堂反馈阶段,有的学生问每个月天数为什么不相同,有的学生问一年有多少节气,有的学生问“黄道吉日”是什么……教师逐一解答,直到下课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此外,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平年闰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等都没有涉及。

  问题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指向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缺少条理和深度。尽管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许多,但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画面三:教师执教《浙江之潮》一课,运用浙江潮的图片和视频引入,浙江潮的气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接下来,教师并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去感悟“浙江潮有着怎样的宏伟景象”,却提出了“今天我们要学的《浙江之潮》与之前学的《浙江潮》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学生开始寻找区别,但对课文的浓厚兴趣却逐渐减弱。

  问题分析:许多教师的问题设计脱离学生学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也不能充分促进学生的主动活动和积极思维。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也会比较低。

  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改

  面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学科核心问题的甄别和确定、学生深度参与的方式和路径的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参与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问题”指学科教学中既能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和积极思维的问题,这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其中居于中心地位。“深度参与”指贴近学科本质、满足学生深层次需求,能够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持续体验、深入思考、积极交流,同时对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课堂学习状态。

  在设计学科核心问题时,教师应该把握“三个基点”: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兴趣的引发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迸发点);深入学科知识本质(强调学科思想方法、抓住学科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的持续发现与建构。

  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师应该综合分析以下几点:参与目标,即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指向学科教学目标、是否指向学科核心能力;参与内容,即学生应该参与怎样的活动;参与方式,即学生如何参与、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参与成效,即学生参与活动后会有什么收获。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总结出以下几条关键要素:

  精选与整合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学科问题设计的基本架构是“1+X”。其中,“1”指学科核心问题,“X”指学科子问题。

  学科问题的活动化是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基础和机制。

  深度参与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参与,是学生情感和思维高度介入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发现知识规律、建构学科体系的参与。

  学科问题与学科活动的结构化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

  自主学习是学生深入参与的前提,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深度探究。

  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有3个设计切入点:学科教材、学生需求、课堂活动。

  以教材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抓内容”“抓冲突”“抓应用”。比如,从《海上的日出》这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入手,教师可以设计核心问题“为什么说海上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让学生带着问题掌握课文内容;课文《小抄写员》描写了小抄写员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完成抄写工作导致学习状态不佳的故事,教师可以设计“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叙利奥的内心冲突,感悟叙利奥这一人物形象;执教《购物策略》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这一目标,提出“去哪家买最合算”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以学生需要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本身的需求,即学生希望了解和学习的内容,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究核心问题。

  以学生活动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体现三方面的关注: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关注学科的知识特点,关注课型的流程特点。

  要想设计好核心问题,教材分析必不可少,教师要做到“三读”:读透教材目标、读清教材前后联系、读明教材知识纵向逻辑关系。此外,教师还要做好学情分析,努力做到“五知”:已知,学习的起始点;想知,学生的兴趣点;能知,学生的潜力点;难知,学生的困惑点;怎知,学生的探究点。

  子问题的生成策略

  核心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在核心问题之下,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设计一些子问题,让学生不断深入,解决核心问题。

  子问题可依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设计。例如,在执教“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到用平均数表示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是不合理的,再让学生探讨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通过观察整理数据,学生会发现用中间的数或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来表示月工资平均水平比较合理,从而建立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接下来,教师要通过不同数列的对比,让学生明确中位数应该在有序数列中确定。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子问题也可以依据课堂的目标构成进行设计。比如,执教“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将课堂目标确定为“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根据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用哪些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等子问题。每个子问题都对应课堂目标,学生在课堂中会经历“产生—理解—应用”这一过程,从而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参与。问题驱动、活动推动、情思涌动让课堂精彩不断。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华润分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