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工程的“浙江标准”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侧记
对于徐益文支教所在的农村学校孩子们来说,他们从来没有到过高速公路,也不知道“信息”是什么。可是,三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上就有《让教育跨上信息高速路》这样一篇课文。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一脸的茫然,徐益文灵机一动,拿出手机随机给孩子们拍摄了几张照片,通过QQ马上传到电脑上,并立刻在教室里的电视屏幕上呈现出来。孩子们紧紧盯着电视屏幕,满脸的惊讶和惊喜。徐益文告诉孩子们:“咱们刚才就走了一趟信息高速公路。”
徐益文是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名普通教师。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他和他的同事们全部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的学习和培训。在徐益文看来,这次培训让他和学生们受益匪浅。“我会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信息技术,希望这些农民的孩子也能有所收获。至少可以在他们的天地里播下一粒现代信息技术的种子,指不定某一天他们就能帮助父母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
据悉,2015年浙江有10万名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参加了这项培训。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效率随之发生了改变。“这次培训,学得实,用得上,以前很难落地的新课改理念,现在自然而然发生了。”徐益文开心地说。
对于像“能力提升工程”这样大范围的教师培训项目,要取得实效,浙江省的做法是——设计好“标准”,实施好“标准”,用“标准”考核,确保培训出实效。
培训定位:落脚点必须放在应用上
在最初设计项目定位的时候,浙江省教育厅就提出了“能力提升工程”的落脚点必须放在应用上的指导思想,要求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工学矛盾,让教师们在学习中马上应用,在应用中主动学习。
为此,该省采用“校本研修为基础、网络服务为支撑”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的管理体系,要求以网络学习带动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实现培训与学科相结合、与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应用相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和课堂应用,强化情境体验,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该省明确提出标准: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占培训总学时不少于60%。
为了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修课程,该省“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自行开发设计了网上训前测试系统,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专题类和技术素养类培训课程。课程推送则按照“分类”、“分层”原则,“分类”就是按照参训教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分层”就是按照参训教师不同的技术基础、不同的技术环境和不同的自我需求进行分层的。测评采用主观判断与在线测试相结合方式,由参训教师登录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进行网上自测,确保教师学习培训的针对性。
从一年来的学习实效看,这种培训定位和设计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为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课程标准:满足分类分层分学科自主选学方式
浙江省结合全省教育信息化实际,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开发指南。该指南要求培训机构开发的课程,除了满足分类、分层、分学科、选学的要求外,还必须涵盖四大课程模块,即综合课程、专题课程、支持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类。各类课程必须包括明确的培训目标、清晰的内容结构和详细的评价方案,并提供适合教师学习特征的研修路径。
其中,综合课程、专题课程和支持性课程主要采用远程培训、在线学习方式实施,规定专题课程至少应涵盖简易多媒体教学系统、交互式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移动教学系统等主要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境,并依据教师不同应用层次分别开发主题课程;实践课程主要是围绕上述三类课程的实践性任务进行校本研修。
为了让参训教师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该省规定了各课程模块的学习标准: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必修模块,其中综合课程占15个网络学时,实践课程占30个学时;专题课程为选修模块,各机构需提供适合选学的180个学时以上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其中至少应选学45个学时;支持性课程至少应有90个学时的课程资源,以供技术素养未达到研修上述三类课程入门水平的教师自主选学。教师自主选学此类课程时,可计入“提升工程”实践课程培训学时,但总课时不超过15个学时。
该省还通过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典型课例、优秀案例收集、征集和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典型经验宣传和推广等活动,在全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2015年举办的第四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上,还将“能力提升工程”学习成果纳入到比赛中,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机构遴选:出现10%问题率即取消资格
浙江省根据竞争择优、公平公正、科学有效原则,采取自主申报、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的方式,遴选具备条件的教师培训机构。
遴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该省对培训机构实施培训质量全程监控。一是过程数据抓取。主要包括学员满意度、学员投诉率、培训平台情况、作业批改率(抓取时的时间点推前一个月)、辅导教师回复率(抓取时的时间点推前一个星期)等。二是研修现场查看。培训机构需提前将校本研修计划等发给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中心派专家随机查看和调研。三是培训结果抽查。由培训机构将过程性测评合格学员提交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中心聘请专家抽取部分学员进行检查,包括网络学习、校本研修等生成的学习记录以及提交的应用成果,重点观测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所学与所应用的是否一致、视频是否为本人、学习记录是否完备、学习效果是否理想等,抽查合格后方可参加发展性测评。如在抽查过程中发现被抽查学员总数的10%以上人员有问题,取消下一年度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资格。
因为有了切实可行的“浙江标准”,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研修变得可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10万人不再是“整体”而是作为10万个个体,每个人都得到了清晰的学习路线图。据“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周跃良教授介绍,下一步,浙江省将扩大学习范围,2016年起将面向全省全学段全学科开展培训,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