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度好课堂”展示活动是一次发现之旅。以课为媒,发现好课堂,寻找好教师,努力在未来培养更多好学生、成就更多好学校。本次展示活动中,有不少“好课堂”精彩的教学细节涌现出来,本刊编发4个课堂片段与读者
学生评课赢得满堂彩
数学学科展示评委柏见军在评课的时候,随机邀请了一名思南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起评课。由于怕学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式”,柏见军还友情提醒对方,先说3个优点,再说3个建议。
没想到,被选中的学生毫不含糊,落落大方地站出来,不按套路评点,头头是道地先说了3点不足,然后才说出自己认为的3个优点。
在这个学生看来,献课教师这节课有3个缺点:一是没有新课导入环节,一开始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二是语言不够规范,语言表达应该尽量简洁;三是建议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发言。
当然,学生认为这节课还有3个优点:一是能够让学生动手体验;二是及时给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三是课堂教学能够与生活对接。
听了这番“专业点评”,柏见军由衷地说:“太厉害了,他的表达比成年人更加果敢、真诚,这正是好课堂追寻的价值。”
同课异构,师生都掉泪
思南县第一小学教师张旭上的是一节五年级口语交际课《难忘童年》。一上来,张旭用PPT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我会倾听、交流、互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听说习惯;通过交流分享,我能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我能具体有序地说出童年难忘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接下来,张旭围绕3个问题让学生“讲故事”:说自己、说名人、议童年。她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向学生出示了3条标准:“真”,说出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趣”,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力求说得生动具体。
有个学生讲着讲着就哭了,现场的观课教师将善意而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故事讲得差不多时,张旭拿出一个风筝,在学生的惊讶声中说道:“再过几个月,你们就将告别小学生活,告别你们的母校和喜爱的老师。老师祝福你们像这个风筝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天都能越飞越高。”那一刻,课堂静极了,显然,张旭带有浓浓感情的话语打动了学生……她接着说:“孩子们,请把自己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写在纸上,然后贴在风筝上,让它们随着风筝一起飞翔……”
学生陆续走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期望和祝福。现场许多观课教师感受到课堂传递的情感,站在一旁悄悄拭泪。
这节《难忘童年》真是“赚眼泪”的课,观课教师哭了,学生也哭了。
抽到同样课题的印江县实验小学教师严炼的课堂,也发生了同样感人的一幕。严炼在课堂导入时,播放了一个学生“童年第一次”的片段。这个片段将五年级学生在内心已经封存许久的“人生第一次”在眼前重现,为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进行了巧妙铺垫。
为了鼓励学生讲出好故事,严炼将“评选年度故事大王”活动贯穿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学生代表小组讲故事。一个女生动情地说:“我在三岁以前没有眉毛,也没有睫毛,那时我的心情悲哀极了……”讲着讲着,这个女生泣不成声。观课教师小声地说:“触动内心的事,一想起来就会流泪……”
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唯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通过说教获得,而是要让学生内心本来就流淌的情感涌现出来。教学的难点正在于此,张旭和严炼的课都体现了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问题助学生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小数乘整数”的课刚刚结束,献课的铜仁市第四小学教师陈飞就被评委彭丽萍拉到身边。彭丽萍是贵州省小学数学工作室主持人,当即向陈飞抛出橄榄枝,“下次工作室的活动请你来献课,也邀请你加入工作室,我们一起研究数学教学。”惜才的彭丽萍让陈飞感到意外,他高兴得不停点头,与课堂上的他相比,显得腼腆了许多。
究竟是一堂怎样的课感动了评委彭丽萍呢?
陈飞从学生的学情和实际生活出发,以思南小吃牛肉粉导入新课。“每碗6.5元的牛肉粉,老师和同事一共3人,每人吃一碗,需要多少钱?”话题一抛出,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在陈飞的循循善诱下得出“小数乘、整数见,积定位、最关键,末尾零、别出现”的计算法则顺口溜,并让学生解释给同学听。
课堂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陈飞的问题仍然没有离开学生生活:“从印江开车到思南需要1.5小时,每小时的车速是85千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又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这堂课的“好”,好在陈飞将抽象的数学与具体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陈飞始终站在学生中间,脸上带着迷人的微笑与学生的目光进行交流。好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得好,还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心中有学生,眼中才会有学生。
适时提出好问题
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完小科学教师冷远玲在执教的科学课上,从寻找光的游戏开始,带领学生研究透镜。每个小组得到一个杯子,学生在杯子里放入铅笔、木棍、吸管、勺子。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4样物品放入水中都不再笔直,而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弯折,亲身感受了光的折射现象。
在到底应该使用凸透镜聚光还是凹透镜聚光这个问题上,各组学生的观点有所分歧。于是,冷远玲再次让学生上台领取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等物品,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寻找答案。学生运用凸透镜、凹透镜看课本上的字,将手电筒的光通过凸透镜、凹透镜打向天花板等方式,得出凸透镜使字变大、聚光,凹透镜使字变小、发散光的结论。
冷远玲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还注重观察学生的内心。她看到有的学生用手触摸凸透镜、凹透镜后出现指纹,影响实验效果,便向学生问道:“家里的老人会用手摸眼镜片吗?”不一会儿,学生恍然大悟,一个学生站起来回应:“应该戴手套触摸。”冷远玲用这样生活化的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明白了不能用手直接触摸镜片的道理。
纵观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观点,也体现了科学课需要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的学科特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