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是鲜活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历史是鲜活的,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课经常被升学和死板的知识“绑架”,失去了应有的生动。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唤醒学生心中的求知欲,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触摸历史,这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第一步。

  在执教“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我决定从五谷的来历讲起。那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当我像变戏法一样,将装在袋子里的实物拿出来,问学生是否认识的时候,课堂沸腾了,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站起来,要求指认。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关于五谷的几种说法,让他们思考黍与稷的区别。《诗经》中提到最多的谷物是黍与稷,我引用其中的一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下将学生带到古代农业的氛围中。学生想弄清楚现在吃的东西是什么时候种植的,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这节课显得格外短,直到下课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

  在执教“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课时,我将祖传的伪满洲国时期的地契带到课堂,组织学生仔细查看地契,讨论从中能得到什么历史信息,分析这些历史信息是否真实。同时,我还让学生思考,土地作为农民一生追求的生产资料,拥有怎样的沿革?学生看到发黄的地契以及上面工整的楷书,思绪迅速延伸开,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课堂效果也非常理想。

  在讲“古代瓷器发展史”时,我找到几樽青铜爵、几个瓷罐和陶罐,让学生看实物进行辨别。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看起来有些纷乱,但这恰恰是我想要的效果。历史课怕的是不思考,怕的是无动于衷,怕的是一提问题就到教材中找答案,更怕的是学生拒绝学习。课堂上只要是学生在讨论有关历史的问题,只要讨论的内容对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有益处,就不怕表面的“杂乱无章”。学生在课堂上“争吵”没关系,因为学生“争吵”的过程,正是他们在展开丰富想象力、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不就是最好的学习吗?

  一旦思维的闸门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看似不经意的问题,看似学生故意“发难”的问题,却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基本观念的好时机。在学习“明朝引进外来农作物”一课时,有学生突然问:“茄子是不是引进的?”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我趁机说:“历史是一门科学,最容不得虚假,更不能随意猜测,你们的结论必须有史料作为依据,论从史出是最基本的史学观念。说实话,老师也不知道茄子是国产的还是引进的,请感兴趣的同学课下查一查,下次课我们交流。”我想,他们也就是说说而已,谁还会真去查呢?没想到,第二节课上课时,真的有好几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而且有理有据,让我十分感动。学生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这个契机不可多得,教师不妨借题发挥,这种学习可能更有效。

  历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人生为中心,历史学科中跳跃的必须是现实的生命。历史是灵动的,不是死板的,历史给人的启示是精神的,是灵魂的。课堂中师生探讨的过程,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触碰心灵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自身的真实体验,通过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完成现实与往昔的精神对话,倾听历史的回声,感悟文明的进程。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锦州市铁路高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