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
一日,听妻子谈起读毕淑敏作品《恰到好处的幸福》的感想,不由得想到教育也应多做恰到好处的事,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
现在,许多地方都倡导“一校一品、一校一特”,鼓励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可细细品味,又感觉味道不对。试想,学校的“品”与“特”就一定是个性吗?难道几所学校同“品”同“特”就不能称为个性化吗?学校之间同“品”同“特”又何妨?
我认为,真正的“品”与“特”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打造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而是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在因地制宜和顺势而为的原则下形成的办学特色。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所以注重学校的个性发展,除了受政绩工程和行政化思维影响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出发点,都是让教育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师生,这体现了他们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良苦用心。
“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对学校健康发展有推动作用,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不能要求每所学校都具备不同的“品”和不同的“特”。因为,学生成长最需要的不是“品”与“特”,而是恰到好处的帮助。当学生得到恰到好处的帮助,学校教育、区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学生的需求既有已经表达出的愿望,也有未明确提出但出于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需的支持。因此,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发展过程中,应将尽力而为与顺势而为相结合:尽力而为是指教育者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对帮助者的态度;顺势而为是指教育者要考虑受教者的认知能力、情绪、态度等因素。
如果学校教育只考虑教育者尽力而为,就会陷入“唯教论”,进而出现种种忽视和违背学生成长规律的行为。反之,只考虑顺势而为可能导致学校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学校教育的功能,会出现控制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反之则会出现放纵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
如此看来,学校教育对人成长的帮助是必需的,同时也是有限的,而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家庭教育。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能只强调外部作用,不能用教育替代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意愿。任何人,过度依赖外界帮助,其内在的成长能力都会被边缘化,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但在现实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热衷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练习各种“技”,倾向于给孩子更多外部的帮助。他们认为,孩子只有接受这些技能训练才能提高素养,进而更好地成长,殊不知技能训练要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孩子内心有“欲”,然后将孩子内心的“欲”与外部施与的帮助相结合,才能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
那种只注重外部因素、忽视孩子内心真实需求的教育观,正在破坏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正在让灌输、注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考验为人师者的能力,同时也让教育的内涵更丰富,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