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方向与共识 ——本刊2015年度盘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一年都有精彩,每一年的精彩都不同。

  在这一年里,《现代课堂周刊》的面孔什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发现?有哪些值得铭记的课堂记忆?关注课堂的视角是什么?循着这样的脉络,我们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年终盘点。盘点不只是为了回顾过去,留住记忆,也是为了更为清晰地看见未来!

  在这一年里,改革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题词。课堂一直在不断地变革、改进之中遇见美好。所以,我们关注的主线始终没有偏离基于“自主、合作、探究”为背景的课堂变革。而真正让我们坚守课改立场、不忘课改初心的,是来自读者的感动——有的学校专门将每期《现代课堂周刊》的好文章摘录下来,加上推荐语,推荐给一线教师阅读;有的学校每周的教研活动,学习《现代课堂周刊》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定项目;还有的学校将《现代课堂周刊》的内容纳入了教师专业发展测试的试题……

  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缩小选题策划与读者真实需求之间的距离。我们也一直在期待,期待每一个年份都成为读者深耕课堂教学的关键年份,期待《现代课堂周刊》能成为这个关键年份的关键读物,期待更多的读者能从中读出方向、读出共识、读出力量、读出方法!

  年度解读:高效课堂密码

  本报特聘课改专家杜金山在《高效课堂“高”在哪里》一文中说,高效课堂以人本、生本、学本为追求,分别对立于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和教本位,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以人品优化为浸润途径,以人格的建设和提升为根本目标。至善的课堂、至诚的师生、至美的教育,必然能实现从文化到文明的飞跃。高效课堂是第一学习态和第二学习态统一的课堂。第一学习态是有组织、有目的、有监测的学习,第二学习态则是没有明确组织、目的、监测的学习。只有具备强大的第二学习态的人,才是真正的学习型人才。然而,传统课堂过于重视第一学习态,忽略了第二学习态。高效课堂的“课”与“堂”是分开的,“课”对应于学业水平,“堂”则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师生共处的空间。高效课堂借助第二学习态提升第一学习态的效能,再借助第一学习态促进第二学习态的自觉化,两种学习态相互促进,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实现了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诉求。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政府督学于春祥则认为,高效课堂要从知本走向能本,从知识转向能力,绝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加强知识与生命、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时代、知识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这4个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判断课堂究竟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并不难——如果课堂追求“做题”,那就一定是知识本位,说穿了就是应试本位;如果课堂回归了“问题”,那就是能力本位,也就是我们向往的素质本位。

  于春祥同时指出,课改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回归。课改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如果不彻底抛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课改必将举步维艰。在他看来,今天的教育不缺理念,缺的是行动——用来诠释理念的行动。“想到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从理念到行动应该遵循如下逻辑:有了理念问目标,有了目标问流程,有了流程问工具,有了工具问执行,有了执行问评价,有了评价问使用。

  年度之问:向杜郎口学什么

  这一年,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上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曾以杜郎口中学为样本进行了系统调研。结题报告对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成为本刊再次聚焦杜郎口中学的选题背景。那么,重读“杜郎口”读什么?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元华撰文指出,“杜郎口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现象,其突出贡献有以下两点:杜郎口中学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甚至是一种可以复制并推广的实践模式。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抓住了人的根本素质——在公开场合自信、自如、训练有素地交流、交际。这种教育,在课堂上显示为自主展示与对话探究,在课外显示为交流交际能力。可以说,这是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突破。

  与王元华的观点基本一致,山东省莱芜市莱芜实验中学教师杨富志在《读出“课堂为尊重而生”》一文中说:杜郎口中学“砸”掉了讲台,四面墙上都是黑板,走廊里也有黑板!这些举措都是改革的表象,表象背后隐藏的理念是尊重,是“教”即“学”,“师”即“生”,“教学”即“生活”。正如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所说:“教育改革最大的制约就是不信任,不信任就意味着不尊重。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还有教师撰文说,学生表达力的解放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贡献。杜郎口中学通过建立全新的课堂制度来确保学生的说、解放学生的说,进而解放学生的眼、耳、手、脚,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解放学生的脑与心。表达力的解放就是学习力的解放,从教师的说走向学生的说,意味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学习杜郎口到底学什么?杨富志认为,要学它的精神——不畏困难的改革精神,尊重学习主体的精神,打破条条框框的精神。精神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杜郎口中学课堂背后的文化。

  杜郎口中学应该向何处去?王元华认为,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进行到底,一定要抓住“交流交际”的方式,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而在本报暑期高效课堂专刊中,崔其升在《向杜郎口提问》一文中对“下一步杜郎口中学要朝哪里走”给予了回应。他说,课改也好,教育也罢,都是没有终点的。杜郎口想做的事情还有许多,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整个教师队伍,都要继续提升个人素养,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可以从5个方面突破:一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二是关注潜能生,三是提高板书标准,四是建立学情档案,五是对学生的培养要全时空。

  年度概念:创课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建锋撰写的《有一种课叫“创课”》一文在本刊发表后,在网络和微信圈里被广为传播。

  孙建锋所提出的创课有别于仿课,后者是从1到N,前者则是从0到1。从1到N,意味着克隆。如果教师只是把同一教案抄写多遍,把同一流程“滚播”多年,最终只有量的增加;从0到1,则是创新,每节课都有新思想萌生,每一天都有新教法生成,每个人都有新智慧增加,最后形成质的飞跃。

  创课的核心是将一种新的教学想法化为教学现实,即“创课=想法+做法”。创课有多种形式:创设新理念、开发新教材、设计新教法、组织新教学、开展新评价、撰写新反思……在我看来,创课是“综合创新工程”,一般而言有“六创”——创想法、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六创”合一可以形成完整的环链。“六创”环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回环、相互印证。

  “创想法”: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DNA、指纹、声线等。我们的思维也与生理特征一样,各不相同、五花八门。创造性想法来源于一个大熔炉——集想象力、过往经历、文化熏陶、兴趣、直觉感受于一体的大熔炉。

  “创教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创教材,自创属于自己的教材。学生自创的教材可以是摘选,可以是改编,也可以是原创。自创教材应“小步子、低起点、多维度”,可以是给课文画一幅插图、配一段音乐,可以是改换一下文题、修改一个字词、增补一个注释,也可以是删除不喜欢的课文、增添喜爱的文章,等等。好教材是既养学生也养教师的教材。教师要养成开发教材的意识,锻炼自编教材的能力,逐渐具备创编教材的实力。

  “创设计”:心中有人的“创设计”,即“人创、创人”。人创,意味着创造者自身是有灵性、有智慧、有艺术、有美感、会创造的人;创人,意味着创造者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唤醒人、增值人、愉悦人、升华人。创设计不是将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写在教案上,这远没有大功告成,更不会一劳永逸。课堂中的许多生成在不断倒逼预设,使得“预设即出,预设即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创设计是在创设“计中设计”,也是在创生成的过程中创设计。

  “创教学”:教学分四个阶段,即“被教学”阶段、“仿教学”阶段、“邀教学”阶段、“创教学”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是创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不是主角、不是中心,传授知识不是目的,学习者发现、发展、享受自己的知识才是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师更大的考验,因为教师不再是每节课“有备而来”,而是要“打无准备之仗”。课堂学习的内容主要由学生定,推进课堂流程的是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跟着学生走。

  “创反思”:反思要与行动相连,要在行动中对行动进行反思,包括“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教师除了要反思教育目的、教学环境、专业能力,还要创造性地反思教学中的“人”在哪里。

  “创发表”:与创反思和创教学相匹配的教师是“自教师”。“自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创发表。“自教师”是勇于突破体制框架,在互联网时代敢于追逐自己的教育理想、开创一个“自专业”时代的教师。“自教师”的创发表,不仅指向文字发表,还要创“自身发表”——在待人宽而不慢、廉而不刿的氛围中与他人对话,在思想与专业两方面得到全面升华。

  年度热词: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历久弥新的话题。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茫然,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在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吴民益看来,课后只要按照以下7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