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课改风向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混合式学习下的新样态——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件,学习初始阶段和最高的境界都是自学,判断课堂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准是,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即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我们提议,将自习提升到与其他学科课时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自习课堂上,做作业仅是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要整理课堂笔记,要对原先学过的、刚刚学过的进行反刍、梳理、归类;要修补薄弱环节;要预习即将学习的下一单元;还要查阅资料,追本求源,以便融会贯通。自习课堂的重要任务是:修复读书的欲望,校正不良的习惯,强化学习定力,优化意志品质。入静、入定、入神,应是自习课堂的六字箴言。所以,2016年有一种课会被提上重要位置——自习课,这种课支持的是选择性异步学习,神圣不可侵犯!

  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

  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班级教研组主要由本班跨学科任课教师组成,中心工作是研究“学情”,解决“育”的问题。班级教研组可针对群体或个人进行集体会诊,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方法等学习品质,还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觉悟、修养等“成人”问题,即从研究教学拓展到研究教育。班级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形成育人合力。比如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或心情烦闷时,就可以共同关注,共同安慰,共同疏导;又比如当某一学科教师因某生该学科表现优异或学习有明显进步需要表扬时,就可向其他学科教师通报学情,让其予以配合,即其他学科有问题时暂不批评,防止效果打折或向班级学生传递矛盾信号。班级教研组可以由班主任兼任组长,每周可以开一次例会。班级教研组的成员教师,可以聘为或邀请为班级小组建设的辅导员,构建小组“非常6+1”。班级教研组可以共同承担“小、实、真”的育人或学情研究课题;可以共同研发新三本课程——班本课程、组本课程、生本课程,可以共同担任学生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共同组织旨在增加学生阅历的游学活动。

  同级班组群:团队学习不仅仅限于班内,让同年级学生成为同班同学;让小组之间在整个年级流动起来;让教师资源实现最大整合,发挥团队整体效益,比如以同年级3个班级为一个班组群,假如每班有8个小组,打破班级界线,24个小组可以在班组群内根据学科需要有序流动组成动态班。

  周末跨级班组群:比如四(1)、五(1)、六(1)3个班周末下午可以组成一个跨级班组群,实行学长负责制。其意义在于: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和内容;孩子最好的老师之一是自己的伙伴;班组群学习方式为独生子女带来更多同龄或跨龄交往的机会;班组群内是教师团队工作,不是单打独斗。

  ·课堂评价的新常态——高能级评价

  这里的高能级评价是指,从终结性评价走向目标导向性评价。目标导向性评价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这种评价实现了“学习力”的可视化,起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暗含问题解决要求,可引领各层次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质量,起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同样,下面这种关注学生心理的改进评价也属高能级评价。比如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变换成:孩子,让我们一起思考、讨论好吗?你也要认真积极思考,我们很想看到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谁能为他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又比如,他说得对不对呢?谁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变换成:看来你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没关系,我建议你的同学给你做个提醒,怎么样?你现在听明白了吗?那么你愿不愿意再给大家说一遍?

  ·校本教研的新语态

  节省时间的微信直播互动观课议课。方法:先在组织观课的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手机微信上建立一个微信群,观课教师加入该群;观课时专家像足球比赛的解说员在微信上进行同步点评;观课教师可以借助录像、语音、手写工具对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自己不明白地方向专家或同行同步咨询;也可以对专家、同事观点进行质疑、论辩,还可以对某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也可定量定点观察一个小组,分阶段提供数据及分析。观课结束后,观课教师将议课意见上传,执教者也要上传自己的课后反思。这样做的好处是:现场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利于关注细节、关注情景、关注生成;专家解说让观课教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共同聚焦某个话题、环节互动、质疑、生成;观课议课同步进行,节省时间;参与面广,因传统议课受时间限制,只有几个代表发言,但此法能保证全员参与,随时即兴发表观课感受,不必同一时间,更加人性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多次反思、延时反思,达到顿悟的效果。

  自我反思的课后复盘。在没有行政评比也没有同行参与观课的前提下,学校可在录播室为每位教师录几节常态课,让教师闲暇时间自听、自议自己的常态课,即让教师进行“课堂课后复盘”。

  “高效课堂课后复盘”则需要师生双方进行交流,对自己、对对方“走”的每一步成败得失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假设,如果不这样走,还可以怎样走;怎样走才是最佳方案。在复盘中,师生双方的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激发新的方案、新的思路、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可能在此萌发。

  “高效课堂课后复盘”对提升师生驾驭高效课堂能力,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对教师来说,首先可以发现自己习以为常、但对课堂有副作用的口头语以及一些不雅的体态语言。其次可以对自己的点拨语言、提问语言、评价语言、过度语言等课堂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再次,可以寻找实施高效课堂的流程——出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及手段——导学、独学、合学、展示、点评、质疑、点拨等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后,以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有文化”的课堂。此外通过临帖、入帖、破帖阶段课堂状况“可视性”对比,教师可以增强自己实施高效课堂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作者系本报特聘课改专家、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