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的“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纠正孩子的错误,是每一位老师最善良的愿望和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可就算全世界的成人、好人、高人齐心协力,也没能纠正出一个完美的人。

  “纠正”的想法容易让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紧张的关系往往会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南辕北辙,想要严慈相济确实不容易。

  “纠正”的意识特别容易产生许多断然切割的行为,比如一定要如何如何,不能如何如何。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行为都不适用于在好与坏之间进行切割。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基于好的念头、天真的想法和“对的”模仿。如果说好和天真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和拥有的东西,“对的模仿”实质又是孩子对自己眼中美好的向往,那么孩子的错又在哪里呢?然而,在切割式的纠正时,我们指向的却是“孩子的错”!

  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满眼的美,而是绵延不绝的错,那么对学生的批评和自己的烦恼也一定会绵延不绝,这会给我们带来消沉、焦虑乃至抑郁。如果总是欣赏孩子美的地方,老师的眼神就会变得柔和起来,声音就会变得动听起来,行为也会变得艺术起来。

  当我们谈到一个孩子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美好呢还是别的什么,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考验。

  我们应该确信,我们一定会有办法让源于真善美的行为表达为真善美。细想想,孩子的“错”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各种关系的建立中逐渐形成的,也应该在关系的发展中改善。那么,“纠正”的方法也一定是真善美的。

  面对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先不要急于纠正,不能老吓唬自己,学生一错了就如临大敌,一慢了自己就坐不住。换成示范、引领和激发试试,这样,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孩子,学校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起来。

  还有,许多学生的错误,不过是年龄小经验少造成的,慢慢长大就自然明白了,就会“长好”,不需要老师家长过分操心。因此,许多时候,我们还要坚定“学生自己会长好”的信念。有个流传很广的老禅师和小和尚的故事很值得回味:老禅师晚上在禅院散步时发现墙边有一把椅子,便断定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外出。老禅师并不声张,挪开椅子,就地蹲下。果然,一会儿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踩着老禅师的背进了院子,这时他发现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惊恐地等待师父责罚。出乎意料的是,师父只是很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加件衣服。”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人生旅途中“对与错”的判断很重要,但“度”同样重要。对的做过了度就会过犹不及,错的把握住了度就不致过分偏离,有时前面的对铸成了后面的错,有时前面的错又会成为后来对的原因。对与错的这种转换是多么奇妙啊。用这样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对错”乃至对自己“人生中的对与错”,会不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呢?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拿起笔就有说的欲望     下一篇:守住写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