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谁提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1-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问: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有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安排,我们的做法是一部分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一部分活动由任课教师安排,体现学科的实践性。这样安排是否符合要求?

  (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孙彦勇)

  

  我答: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加大学科实践活动课的比重,目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认知思维的过程,以实践活动促进认知过程的深化。针对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安排,从“学校整体学科设计到教师落实实践”的思路是可行的。所有理念的落地都要依靠课堂的实施,由于每个教师对课程组织的着眼点不同,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教师自主组织权。同时,每一项改革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种由学校统一设计思路、学科教师组织落实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课程整合方向、目标的一致性。

  同时,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学科综合不仅仅是知识的综合。无论是学校的设计还是教师的实施,都应该避免单纯地呈现知识的过程,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发生成的技能获取的不同方法,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呈现出的态度、能力和思维方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李虹霞)  

  

  我问:教育局曾组织教师到一些课改名校参观学习,以求对本地的课改有所推动。大部分教师参观时都热血沸腾,准备回到学校改头换面,大干一场。但时间一久,教师激情减退,又退回到老样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河南省宜阳县教体局督导室裴伟国)

  

  我答:我曾于10年前追踪访问过许多这样的学校,许多人对此莫衷一是,校长们说教师观念陈旧,不好改;教师们说升学压力太大,担心成绩受影响;家长们说讲都学不好,自学岂能会,不能拿学生当试验品。

  这样的现象让我想起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其实,课改不正是可以借喻“去南海”吗?对于穷和尚来说,只要有一颗去南海的心,哪怕仅有“一钵”,实则足矣。越是内在信念不足的人,越关注和强调外在的条件,其实内因才是关键。如果说课改前期需要做好观念的准备、理论的准备、技术的准备、行动的准备,我认为更应该做好信念的准备。想当年杜郎口中学课改,一无理论,二无资金,三无好的师资,四无优质生源,五无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六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的征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杜郎口靠的是什么?

  什么时候教育人有了内在的教育信念,也就有了主动改革的意识,也就有了担当天下的责任,富和尚的教训应当引起警惕。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助理李炳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