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力 促课堂转型
融学科教研打通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使更多教师掌握了丰富的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多维度提升,也进一步推进教科研共同体的构建,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文化。高复合型的知识与高融合度的教研成为扬名教师的必修课,并让扬名学子终身受益。
聚焦高研究值的项目评价
教学评价是撬动课堂变革的工具,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引擎。以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发展为基准的“学科探究”学习,需要更加多元、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支撑。学校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维度出发,开发出“衡学表”和“点亮星空”两个互为补充的评价体系。
“衡学表”是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和评价体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出发,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衡学”指标。学生维度涵盖“探学、互学、强学、延学”四个方面,教师维度包括“导学、诊学”两个方面。课堂上,听评课人员围绕6个方面共12条指标记录课堂。学校认为,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程度与质量如何,是衡量“学科探究”教学能否落地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对学生评价予以重点关注。而教师作为课堂另一参与主体,其“导学、诊学”维度既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服务,又有助于教师反观自身,向着学校课堂转型的目标前行,形成研究合力。
“点亮星空”是一个可视化的学生成长足迹电子档案。学校认为,探究性教学的评价要求比较高,单靠终结性评价很难奏效,因而,情境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是学校的关注重点。如围绕学业素养与德行素养的年段育人目标,开展“丛林大探险”素养评价活动,设计了“看到垃圾主动捡——文明有礼,人人夸”“我会买门票——活学活用,我会付”“猜猜动物谜语——机智灵活,我能行”“演演动物故事——生动有趣,我最棒”“纪念品小商店——精打细算,我在行”五个情境活动。通过制定评价细目,观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本学期的素养提升状况,并在平台上及时显示反馈。同时,学校通过制定章程,明确形成性评价的上传内容、各科的上传比例及相关的工作流程,从制度层面保障此项工作的落实。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撰写日记、制作模型、展示演出等能凸显知识理解与能力习得的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学校努力将两种评价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的美好前景已在学校的沃土上萌芽成长,扬名的教育也正走在以“学科探究”为切入点的研究之路上。在“学科探究”的研究进程中,学校欣喜地看到了师生的蜕变与成长,探究性学习方式解锁了学生的高阶学习力,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终身发展奠基。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学科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凸显新课程改革的素养育人导向,期待更多的学校、师生获益。
(无锡市梁溪区扬名教育集团总校长 丁美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