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高考·新高中·新教育——‘高考新政下的高中教育’高峰论坛”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与会专家热议—— 高考新政倒逼高中重“育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高考·新高中·新教育——‘高考新政下的高中教育’高峰论坛”在浙江省海宁市举行,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500多名教育工作者齐聚海宁市高级中学,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新常态。与会专家围绕高中教育如何转型、如何进行走班教学、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见解。

  综合素质到底如何评

  上海、浙江高考新政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依据高考分数,依据学业等级分数,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新政实施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成为热点。综合素质无法像长度、时间、重量那样直接测量,那怎么评,依据什么评?

  对此,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陆璟分享了上海的经验:“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做客观真实的记录,谁用谁评,我们会给学校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综合素质报告。”上海经验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标准化文件格式,所有学校和所有记录点格式统一。二是建立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和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在实践点设立记录仪器,学生参加活动就有记录,进而自动跟踪与记录学生活动和行为信息。

  “无论是音乐考级证书,还是体育获奖证书,只能证明一个人的某项技能,而不能反映其综合素质”,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主任周鸿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包含学业成绩,还有情感、信念、目标、抱负、性格、兴趣、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以及通过笔试很难评价的注意力、想象力等内容。

  周鸿希望,高中不要帮高校给学生定性。“对于大学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学生原汁原味的高中阶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周鸿称,每所大学需要的人才不一样,对于优秀学生的定义也不一样,所以不需要高中帮助高校给学生“定性”,而只需要把学生的经历和生活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信息怎么使用,那是大学招生办的事情”。

  高中教育面临九大问题

  过去几十年的高考模式都是政府主导、成人操作,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而在上海、浙江正在试行的高考新政之下,学生学什么、考什么、什么时候考,都要自己选择。“这次新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颠覆性意义”。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认为,本次高考改革强化了学生的选择权,强化了教育目标,同时也要求学校教育从补短向扬长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校园管理模式等,也要发生改变。

  据悉,在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教育厅总结了高中教育普遍面临的九大问题: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课程安排问题、如何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何建立学校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制度、如何进行学生过程性评价、如何统筹安排学科教师、如何评价教师、教育质量监控问题、教育资源保障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实践研究,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再通过改革解决。

  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认为,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从学什么、考什么、什么时候考,发展到一人一课表,一人一学习方案,一人一发展愿景”,对学生来说,是对其基本人权的尊重。为了实现一人一课表的目标,杭州二中已经开设了近300门选修课,让学生能够自主从容地选择学习,从而实现基于共同基础的个性发展。

  “高考就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本次浙江省高考新政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给高中教育带来的变革,远远不只是课程设置的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浙江省海宁高中副校长赵琴认为,高考新政下,高中教育须从教人向育人转变。

  教师面临什么挑战

  在海宁高中,除了语数学科外,其他课程全部实行选课制。赵琴发现,有的教师很快被选完,有的教师只有十几个学生选。

  “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教师没有高考班教”,对教师来讲,压力是很大的。赵琴表示,这说明一些课堂教学没有亲近学生,也说明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授课时的逻辑、思维方式、语言风格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而不是按照学生的习惯开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单纯地依靠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选课的确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以往的教学安排是计划式的,学校统一配备教师,而现在教师需要适应学生自由选课、自主选师的要求。“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校不能强制安排学生选择某个教师。”叶翠微说。

  叶翠微把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做了总结:有干货,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又热爱这个学科的教师;充满青春活力,颜值高,气质好的教师;特立独行,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风格的教师。

  叶翠微认为,新高考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会教书,还需要会育人,帮助学生找准方向和定位。就学校而言,需要通过自己的品牌教师,打造品牌课程,并形成品牌课程群。通过品牌课程效应,赢得学生对学校的青睐,从而影响学生的选择,重塑学校品牌形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