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天才不可培养,但人格可以铸造。好的教育,应让教师成为精神自由的人,要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要给人心灵的自由
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教学楼的墙上,有几张巨幅照片是我给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抓拍的,他们奔跑的身姿极富青春活力。我为这几幅照片配了一句话:“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向着太阳,激情出发!”在这几幅照片对面的墙上,是几幅学校教师的照片,也是我抓拍的,每个教师都灿烂地笑着,充满生命的活力。两组照片交相辉映、遥相呼应。
我总在想:好的教育应该是给人心灵的自由。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具备思想创新。可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去思考。这当然不能完全怪教育者,我们要呼唤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给教师以心灵的自由,要还教育者——包括校长和教师思想创新的权利!要允许和释放教育者思想创新的权利和情绪,允许每一个校长和教师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是思想创新的最基本条件。
教师要具备现代知识分子拥有的天然使命感和批判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其前提是教师本人应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像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他本身富有思想创新的精神,也拥有相对宽松的心灵自由的环境。关键是,他与教师们都是有想法的人。所以,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成功。李希贵的成功,首先是思想创新的成功,是“与众不同”的成功。不过,对教育创新的成果,有的人还是有一些惯性思维,觉得必须能够“复制”“推广”,有所谓的“创新成果”才有价值。其实,创新的意义在于多元,难道不能“复制”的创新就没有意义吗?动辄就想到“推广”“复制”,想到“统一”“规范”,这乃思想的禁锢。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教师对孩子的感染与影响。如果教师没有“灵魂的阳光”,用什么去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教师拥有思想自由,才会有学生的心灵飞翔。教师对孩子精神的影响,就是用思想照亮思想,用个性发展个性,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唤醒梦想,用创造激发创造,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民主培育民主,用人格铸造人格……只会做题的教师,教只会做题的学生,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要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重温陶行知当年的教育思想,他说:“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与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这是陶行知的原话,这些话在今天听起来还是很前卫的。我们的教育离学生真正解放还有一段距离。
“六大解放”中最关键的是第一条“解放他的头脑”,即我今天说的“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能想也敢想。比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寻那个“关键句”,不如让学生畅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也不能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又如作文教学,与其仅仅让“训练”学生如何在“怎样写”上下功夫,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多动脑筋。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少“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学生的“异端”,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权利的尊重。
给学生以健全的人格。创新也好,创造也罢,还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说“给人以心灵的自由”,是在一定前提下讲的,绝不是无法无天。这个前提就是健全的人格。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天才不可培养,但人格可以铸造。
我们或许还记得法国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写的《致教育者的一封信》。当时,全法国85万教师同时接收到了萨科齐所写的信,他声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教育。信中有这样的话:“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理解是,教育有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一是尊重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之路,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这条独特的路,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培养共性,无论这个孩子多么“独特”,他总是人类的一分子,人类所有的文明遗产、文化成果,比如真、善、美,都应该拥有并传承下去。尊重个性与培养共性不可偏废,不可走极端。教育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培养人,让儿童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对儿童最好的爱,便是对儿童的尊重,这就是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创新对人类才有意义。我们所期待的创新人才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中国所有师生的人格健全、心灵自由与思想创新,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前提。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