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师范院校支持乡村教师责任,探路乡村教育“供给侧改革” 全国首个“乡村教师教育联盟”成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带动和促进淮海经济区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区域内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怀着协同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愿景,1月29日,由江苏师范大学牵头、淮海经济区9所师范院校共同发起的淮海经济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研讨会暨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成立仪式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杨湘宁,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校长华桂宏等出席会议,淮海经济区9所师范院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和苏、鲁、豫、皖4省教育厅有关人员参加研讨会。

  “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师范院校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的发问引起与会人员的深思。与会人员认为,全国首个“乡村教师教育联盟”的成立,就是要致力于探路乡村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改变长期以来淮海经济区内乡村教师教育发展支持力量分散、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的状况。“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定向培育‘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一名代表如是说。

  “我很急,这方面工作迫在眉睫。”联盟发起方、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表示,淮海经济区1.3亿人中,近8成是农村人,覆盖了苏、鲁、豫、皖4省20个城市,都是欠发达地区,造成了乡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一份调查显示,江苏省2015年的本科录取率为51.7%,而在苏北个别贫困县区的学校,录取率仅为个位数,甚至被录取的学生中没有应届生,全部是复读生。这些农村学生录取率低,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教育质量不高。在乡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性大,优秀教师长期匮乏。

  华桂宏表示,淮海经济区内承担教师教育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有18所,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新的联动机制,为乡村“定制”教师。

  联盟成立了,接下来怎么干?这是与会师范院校的共同心声。江苏师范大学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三方协同”创新机制,先后与淮海经济区6个地市级地方政府、14个地市级教育局、100多所中小学签署合作培养师范生协议书,已经形成成熟有效的“三方协同”联合培养机制。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赵宜江表示,为了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校与地方教育局联合,鼓励学生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树立服务乡村的信念。曲阜师范大学则以乡村支教团的优势,发挥“乡村师范大学”的作用,通过支教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逐步强化教师素养的培育,立足乡村,为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出力。

  建立区域内标准化教育培训和实践规范、建立稳定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区域共享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新模式,临沂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等高校都从大量调研事实出发,明确了服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思路和做法。

  “以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的方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联盟的平台基础上,突出重点、调动资源,推动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创设合作联动机制,形成省市联动、高校联动、中小学与高校联动的新模式,江苏师范大学等9所师范院校的做法值得点赞。”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杨湘宁的讲话代表了4省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心声。

  在本次淮海经济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研讨会暨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成立仪式上,与会单位还发布了《建立淮海经济区教师教育联盟培养乡村卓越教师的倡议书》,探索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分享师资培养经验,共商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是推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地生根的积极行动,对农村人口占比70%以上的淮海经济区内乡村教师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许涛在总结讲话中,对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联盟的建立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培养乡村卓越教师不仅是一个口号,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不仅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的重大工程,更是一场破解体制束缚、构建乡村教育发展良好生态的攻坚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