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思维”须从心底删除
近日,某地一个乡镇教办主任在总结2015年工作时,介绍了这样一条经验:要求全镇中小学在1月24日前对所有6岁至15岁在校学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分年级建立“差生档案”,目的是全面摸清具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人数和现状,为下学期实施因材施教打基础。
我听了很是不解:学生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有没有具体的标准?按理说,如果一名学生行为不端,教师应该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促其改正错误,为什么非要给他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
由此可见,所谓排查“具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实质是在搞“好学生”和“坏学生”的甄别,把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从全体学生的名单里拉出来,让他们亮相示众。这样做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些意志坚强者可能由此受到触动,在教师的教育下痛改前非;而一些意志脆弱者由于背负了“不良行为”的标签,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成为真正的“问题少年”。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容易被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所诱惑。但是,如果学校过早地将他们某些违反常规的行为定性为“不良”,就有可能走向教育的反面。比如在校内打架斗殴,这应该算作严重的不良行为,可如果学校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具体情况,把所有的参与者都视为“不良学生”,统统开除处理,把他们推向社会,这样做不仅有失公允,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作为教师,不仅要喜欢和尊重好学生,更要善待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给学生贴标签,其实是不尊重学生的体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甄别学生”,更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不尊重,是对教育公平的亵渎。
教育就是改变。学生身上或多或少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反而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为自己施展才能改变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把一个先天条件俱佳的学生教育好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把“差生”转变成好学生。也正因为其难,教育工作才更具挑战性,成为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事业。
遗憾的是,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不再轻易地给学生贴上显性的标签,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难免还会在心底将学生分为好学生或坏学生。因此,我们在坚决反对建立“差生档案”等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时,更要躬身自问,自己是否也有“标签思维”,心里是否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