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破解“虚胖”课堂
半年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然而,教师们在听课时却发现:课堂达标检测环节时间不够,有些教师拖堂,有些教师则草草收场……
经过充分讨论、梳理,我们找到了主要原因:一是课堂存在“虚胖”现象,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计缺乏整体思考,对学情把握不够,贪多求全;因为学习目标面面俱到,课堂往往浅尝辄止;导学案内容偏多、过繁,存在习题化现象。二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充分,疑惑较多,导致交流时间过长,展示不够深刻。
经过反思讨论,我们发现“一课一得”是突破这些问题的好办法。所谓“一课”,指的是一节课或一个时间段。所谓“一得”中的“一”,指的是“一课”的学习目标要重点突出,内容简约、明晰、具体,具有可检测性,不能贪多求全;“得”就是通过“一课”的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突破核心学习目标,获得这一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若“一课”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安排过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不足,疲于跟进,很难学深学透,更谈不上触类旁通。
“一课一得”是遵循课改之“道”,即生为本,学为主,基于课标、基于学情,科学分解、细化课标,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让学生每节课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尽己之能,听人之思,取人之长,进而丰己之羽,成己之“得”,循序渐进,集“一得”为“多得”。
那么,“一课一得”的行动策略是什么?
其一,细化、分解课标,整合教材,依据学情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集体教研,对课标进行分解,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确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方法是“由大问到小问”,即三年得什么?两年得什么?一年得什么?每个学期得什么?每个月得什么?每个单元得什么?每一节课得什么?每一课之“得”即该节的学习目标。这样,三年的学习目标就具有了整体性、系统性,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就非常明确、具体,有针对性。
其二,编制适合学情的导学案。
依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教研,精心设置问题,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层次化、探究化,即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生活化的问题、有梯度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掌握“一”,让程度好的学生放大“一”,从而做到触类旁通。
其三,构建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构建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关键环节分为五步(学、展、理、练、总)。让学生依据导学案,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群学、展示,而后让学生纠错、归纳整理、消化、吸收,最后进行课堂检测和总结评价。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既有学生的自我对话,又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多角度突破核心问题,不断有新见解、新思路、新办法产生。
其四,组建学习组织,做好小组建设。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新的学习小组要有自己的小组文化,并对学生的交流、发言进行培训;放大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对优秀小组进行表彰激励。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一课一得”的效果。
渐渐地,学校的教研氛围浓郁了,导学案“瘦身了”,教师在课堂上变得从容了,课堂检测得以有效落实,不再拖堂了……
我坚信,抓住了每一节课的“一得”,并始终围绕这个“一得”把文章做足、做透,就一定会实现由“一得”到“多得”。如果说一节课或一次活动是一节“小课”,那么人生、教育、课改则是一节“大课”。无论是上“大课”还是上“小课”,都必须围绕、瞄准一个“大得”,将这个“大得”有计划地分解成若干个“小得”,完成于若干节课中。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