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是与非(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谈到新课堂建设,导学案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从山东杜郎口中学早年研发导学案,到后来取消导学案,此事一直备受热议。那么,导学案到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到底该何去何从,使用导学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网友们展开了讨论。

  @上海吴思颐:在导学案这个问题上,本人一直有一个困惑,导学案的导学路径是谁在导?单方面的导还是双向的导?如果是教师既定导学案的导学路径,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问题该如何导?教师所设计的导学路径如何与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迸发的问题、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相结合?

  如果说导学案是让教师们在课改初期阶段最快上手的辅助工具,那么在课堂中“顺势而导”的情况下,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该如何处理?据我所知,许多教师常常会被“自己设定的导的问题框死”。因此,我认为如果不解决导学案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问题之间的关系,那么导学案的弊端很大。

  

  @安徽滁州曾维德: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虽然导学案不是习题集,但也不能缺少练习与检测。

  

  @广西梧州田汝华:我倒是觉得导学案不仅仅是导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导学生生成问题。这是导学案应该有的功能。

  

  @河南周口王永志:导学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合作,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拓展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

  

  @山东潍坊韩吉东:导学案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学情需要有所变化。不同课型、不同学科特点,应该有不同的设计,可设计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导学案,也可设计专题、阅读、写作等不同的导学案。

  

  @浙江杭州杨小洪:要编制出优质的导学案,教师就要有较强的对问题的感知能力,即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具备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如假说、尝试、评价、反思、修正、类推等。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这样的能力。

  在我看来,导学案具有如下功能:

  其一,备课从知识导向转向思维、智慧导向,课堂展开的方式从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向认知的生成过程。教师在准备时要注意知识与自我的对接,知识与问题的对接,问题与方法的对接。一言以蔽之,教师必须从外在知识回归内在自我。

  其二,备课从知识的个体智力运作转向个体与群体结合的探究活动。课堂的结构不仅取决于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群体认识从个体话语到社会话语的演变路径,为课堂活动提供一个大致的路线图。

  其三,导学案要经历一个从个体酝酿到群体讨论的生成过程,其本身就是教师从个体的封闭性思考到融入群体智慧的历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民主、开放、身心投入和生命狂欢的高度,将决定学生在课堂中生命体验的质量。

  其四,导学案只是知识课堂向思维课堂、智慧课堂转化的一个暂时性抓手,它将随着教师、学生和课堂的生态演化而演化,并在较高的阶段退出课堂。

  “辩课”栏目关注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广泛展开辩论,呈现核心观点,引发读者思考。

  欢迎您提供话题或来稿。

  下期预告:《如何看待“无师课堂”》

  截稿日期:2月24日

  投稿邮箱:zgjsbxdkt@vip.163.com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课堂是什么     下一篇:每周推荐 | 爱默生 自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