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课改需思考三个深层次问题: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习是不是有力量?为此,有必要构建课堂教学全新的学习场。 构建全新的学习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目前进行课堂变改革的学校或区域,大多取得了一些进展:教学组织形式得到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得到调整,从重教轻学逐渐转变成学为中心。

  但课改显然不能仅限于此。我认为,深度课改还需要思考三个深层次问题: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习是不是有力量?为此,有必要构建课堂教学全新的学习场。

  让核心素养统领教学内容。只有明晰了教与学的价值与内容,教学方法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教学要重点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推进课程改革,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无疑,这是对课堂最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有价值内容的有力导向和引领。而如何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课题。换言之,要重新发现学科深藏的育人价值,重新梳理学科独特的素养,改变学科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课堂改革再出发的转折点和最有价值的探索空间。

  让审美情趣充满课堂学习。课堂有其特殊的场域特征,是师生、生生生命的交流与交融场。因此,课堂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教与学在程序上的翻转,不能简单地让师生关系停留于活动时间的限制中,更不能让课堂变成死板的几大环节、几个步骤,或以单纯的训练取代知识学习的过程,忽视了知识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及审美心态,忽视了师生生命的情感交融。课堂改革还应站在美育的角度改造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审美情趣充满课堂,让知识充满生命的温度,这样的课堂才是舒展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成长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改革才具有持续性,才会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让课堂改革回到学科本身。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常常用相同的方法推进课堂改革。尤其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和学习方式,一刀切的课堂改革终究会被教师抛弃。同时,要避免课堂改革的繁文缛节,不能人为地弄出许多流程、许多环节,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有效的课堂改革应尊重学科本身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推动学习过程的再造或优化,努力将课堂从“讲台上的教学”变为“课桌上的学习”。比如,数学的学习需要举一反三,即学习了一个例题,就相应地懂得了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是理科的学习方式;但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语文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获得一点感悟。如果语文学科也以“前测、导学案、后测”等作为课堂改革的要点,那课堂教学将会误入歧途。

  让自主建构促进转识成智。学习是否有力量,关键看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但在当下,大多数课堂教学仍属于“指令性教学”,其特征是传授知识,强加要求,强化训练,注重成绩等,并按照刻板的步骤进行。教师掌控教与学,学生跟随教师的教而学,并非教师跟随学生的学而教。所以,学生是学到了知识,但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枯燥和厌倦。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改革的关键是通过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智慧,通过自主建构促使学生转知成智,促进自我发展。这个发展过程,黑格尔把它分为三个阶段:正、反、合。打个比喻,一开始学生只是一颗麦粒(正),但它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突破自己的因素。当它真的长成一棵麦苗时,就不再是一颗麦粒了,而是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麦苗最终还会成熟结种,自己死去而产生新的麦粒。新的麦粒既不是麦苗,也不是原来作为种子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教育亦然,推动学生如此发展的教与学,才是真正有力量的课堂改革。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