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的根脉不能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近,一篇题为《北大才子:真实的中国农村是这样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文中指出目前乡村存在礼俗崩塌、拜金暴戾之气盛行、教育凋敝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越走越极端,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惜将学生的潜能压榨干净。

  乡村与乡村教育的凋敝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有一个关键原因不容忽视,落后的乡村教育撅断了乡村文化延续的根脉。

  乡村文化首先是乡村居民的生活文化,包括待人接物、婚丧节庆礼仪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次是乡村居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如春节村民自发组织的社火、社戏,还有读书、娱乐、体育活动等。

  以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为例,我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村,几十年耳闻目睹的是乡村文化的持续衰落。从生活文化讲,礼俗礼仪慢慢失传,新生代越来越不具备基本的待人接物礼仪,甚至不少家庭的孩子连站起来迎送客人的礼貌都没有了。从艺术生活讲,我小时候非常热闹的社火、社戏现在几近绝迹,过去稍识点字的大人、孩子争相借书读的现象也很少见到了。

  乡村文化为什么持续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与乡村文化格格不入的乡村教育。一方面,一些维系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重要礼俗礼仪,在学校教育中被贴上“落后”“愚昧”“迷信”的标签而遭到批判;另一方面,乡村教育事实上只是鼓励农家子弟通过发奋读书跳出农门,从而逃离乡村。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尤其致命。首先,如果学校教育以“考大学”为唯一和最终目标,乡村文化注定进入不了学校教育的视野。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高度的默契,对孩子所关注的只有考试成绩,因此会造成如下现象:一是不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并且常常以“考不上大学就和父母一样务农”来“恐吓”孩子;二是不注意待人接物礼仪的教育;三是不准孩子参与村社文化艺术活动,甚至做观众都不允许(社火、社戏因此式微)。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管“考大学”的目标最终能不能实现,孩子身上都将得不到乡村文化基因的“遗传”。

  乡村的凋敝,原因之一是乡村文化的凋敝。而乡村文化的凋敝,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乡村教育撅断了乡村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不兴,“建设新农村”便很难真正实现。要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政府对乡村文化的投入,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的格局,让乡村教育反哺乡村文化,这样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