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 甘肃教育扶贫精准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月24日,教育部首次为一个区域的教育扶贫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教育扶贫相关负责人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省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拔穷根”“保公平”的目标指引下,甘肃省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以及一个《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形成了甘肃省“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

  纵览甘肃省出台的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为之付出的实践努力,我们发现,不管是顶层设计还是底部攻坚,都称得上是一次从人到人的精准扶贫。

  发布会上,甘肃省秦安县委副书记、县长程江芬举了一个令人动容的例子:去年,秦安县公开遴选县政府办公室干部,陇城镇一名干部经过层层筛选、考核,最终入围,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竟然因为住房问题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原来,这名干部在心里算了一笔账:爱人在陇城教育园区工作,交两万元保证金就可以入住教师周转房,而在县城购买一套商品房至少需要50万元……正是有了住房保障这个前提条件,许多农村干部和教师放弃了进城机会,在最接近贫困群众的基层踏实工作、安心育人。

  据介绍,2016年,甘肃省将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已被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共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

  扶贫的主力军留下后,在教育扶贫攻坚战中,甘肃省将一项项惠民政策精准到人。首先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下功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大学,我们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跟踪。”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大数据平台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全程精准,涵盖全省417万贫困人口基本信息,为教育扶持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提供有效支撑,接受资助的贫困生不需要再将家庭情况张榜公示,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扶贫工作真正见成效,“拔穷根”是关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接受优质教育,保证起点公平是重中之重,但学前教育一直是甘肃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以会宁县为例,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31%,优质幼儿园更是全县难寻。5年后,这一难题得以破解: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72.02%,是2010年的两倍多,2014年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实现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2016年将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会宁县学前教育的变化,可以说是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该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同时,制订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了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2016年,甘肃将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

  “甘肃教育扶贫政策既关注到‘点’,使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乡村教师各项待遇保障、各类招生扶贫倾斜政策精准到人,又覆盖到‘面’,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上台阶。在‘面’上,甘肃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落实到薄弱校,贫困地区教师培养培训实现多元化,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现网络化。”王嘉毅表示,甘肃教育扶贫点面结合、多管齐下、精准到人,归根到底就是“拔穷根”“保公平”。

  教育扶贫,从人出发,惠及于民,从政策保障到待遇留人,所有努力都聚焦于贫困学子的学无所忧、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让贫困学子也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甘肃省教育扶贫的宝贵尝试,为全国贡献了可供借鉴的教育扶贫经验,可谓教育精准扶贫的“甘肃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