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百年老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东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千年书院走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又从百年学堂走来,百年流转,初心如磐,这便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

    ————————————————

    一代名儒杨时“邂逅”无锡城南保安寺古木参天,于是在此创立了东林书院。此举与后来的一副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东林书院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成为醒目的地标之一。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素有“千年书院,百年学堂”之称,2022年该校迎来建校120周年。历时一年半的创作打磨和持续4个多月的排练,一部名为《又见东林》的大型原创校史剧诞生了。这部由师生同台演绎、讲述东林故事的原创作品一时在网络上备受关注。

    五(5)班学生许杨昕在剧中扮演一个路人,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套”。谈到这个角色时,他说:“我觉得我用心了、投入了,这个角色就是最好的角色。” 六(3)班学生孙知其在剧中有一个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的动作,这个简单的动作他重复训练了几百次,即使穿了护膝,膝盖也磕得青一块紫一块。演出当天,他那“扑通一跪”跪出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这部校史剧的台前幕后故事还有许多。校长武凤霞说,校史剧是学校儿童戏剧课程的一部分。通过戏剧演绎,师生不仅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同时也挖掘了校史的教育价值。“一次演出就是一次育人的契机,这次演出不只是演给观众的,更是学生演给自己的,是他们自身成长的一次见证”。

    大道传古今:一副楹联藏着的育人秘密

    北宋学者杨时1111年来无锡讲学,因讲舍前临清流,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据史料记载,院内松柏苍翠,黉舍朴雅,环境清幽。1901年,清廷下诏将各州、县的书院改设为小学堂,1902年“东林学堂”正式诞生,成为无锡第一所官办高等小学校。

    走进东林小学的校史馆,你会为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从东林学堂到东林小学,历经14次校名更迭和41任校长。教育家顾倬、黄龙骧、辛干,著名学者钱基博、哲学家潘梓年等都曾在此任教。从这里走出了秦邦宪、陈翰笙、薛暮桥、钱钟书、杨荫浏等众多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人才。

    100年前,东林学堂的课表里开设有算术、地舆、英文、日文、化学、商科等科目,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百年前独特的德行培育方式。每周四全体师生会集中在依庸堂听校长训话,讲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与程门立雪的故事,激励学生坚持正义、勤奋学习。每天课间,学生有5分钟时间静坐教室内,闭目默念“愿我身体、品行、学问都好。显我父母,助我社会,兴我国家”。念毕,钟声响起,开始上课。

    1913年3月,时任校长黄龙骧提出并书写了校训“质朴”,后来围绕品格教育还制定了八大训育目标,即“陶冶儿童纯正的思想,训练儿童优良的习惯,培养儿童充分的知能,增进儿童必需的才具,锻炼儿童健康的体格,培养儿童初步就业的技能,发扬东林先贤固有的道德,启发儿童敬仰先贤的观念”。

    20世纪20年代,东林小学还引入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将课堂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课程化、实践活动综合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如今,东林小学一直坚守“读书”与“社会责任”并重,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楹联传递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新。

    施新民之教:学校成立了“市政府”

    在东林小学校史馆,有一张照片总是吸引人们驻足观看。这是1930年“东林市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东林市政府”是为培养学生社会能力而建立的儿童自治组织。他们将学校视为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在校求学的儿童皆为“市民”,全体“市民”选举成立最高行政机关——“东林市政府”,下设卫生局、建设局、教育局、财政局、公安局等。

    2015年,东林小学重建了这个自治机构,对“东林市”组织网络进行了重新架构,设立了文化研究中心、美好环境建设中心、规则意识培养中心、学习能力发展中心、信息意识提升中心、生活能力促进中心、自主发展激励中心等7个中心。这些中心的干事都由学生自主申报,竞争上岗。

    “东林市政府”下设“交管局”的小交警是校园里一道风景。学校大队部为小交警配备了警帽、交管手卡和交管罚单。遇到课间喧哗、举止不文明的“市民”,小交警会毫不客气地开出罚单。每逢周五,这些违反交通规则的“市民”需要前往“交警大队”接受学习。当然,第一次违规时,小交警会先提出警告;若再违规,则由班主任进行约谈教育

    试行一段时间后,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每周议事时小交警总是抱怨:有的“市民”看到要被开罚单就逃避责任,溜之大吉;走廊里违规的在前面跑,小交警在后面追;更有甚者“谎报军情”,把别的班其他孩子的名字写到罚单上……

    怎么办?师生一起共商更适合的管理方式,最终“市政府”研发出一款“点赞卡”替代了“处罚单”。每天的生活中,教师、教工、小交警用心观察,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标兵,奖励“点赞卡”。随后,还设计出“市民卡”的升级版,即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手册——“东林市市民成长护照”。护照围绕“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市民公约”等标准,涵盖学生“德”“礼”“学”“勤”“和”“义”“艺体”等素养,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一系列评价方式激励着每一个学子争做“文明小市民”。

    从提醒单到点赞卡,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治理;不是取消规则,而是大家共同立规守规;不是放任,而是练习自治的过程。生活中的美和善一旦被发现、被激励,好的言行就会被强化,生长力便会被激发。

    武凤霞认为,“‘东林市’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学生正是在各种角色体验中逐步提升自主发展品格,不断提升作为未来社会公民所具备的核心素养”。

    东林学子的公民素养还体现在他们的志愿者精神。在东林小学校门口有一个传承了近40年的红领巾义务送水站。20世纪80年代,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台过往来客很多,但周围没有地方可以歇歇脚,教师许秀英班里的孩子就向她建议,在站台旁边放几张凳子,并提供免费的茶水,红领巾义务送水站从此诞生。这一送就是近40年,行而不辍,代代相传。

    此心安处是“研究”:教师团队共研、共学、共思、共进

    带着研究的思维来教学,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反哺日常教学,这是东林小学教师团队近年来呈现出的工作新风。

    武凤霞是语文特级教师,她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最重要的就是将日常工作导向研究。但在武凤霞看来,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虚热现象”值得警惕,不少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要么“有过程而无主题”,研究不聚焦,要么“有主题而无过程”,主题虚设,有等同于无。于是,“主题”与“过程”的有机融合就成了东林小学教师发展中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东林小学在整个教育集团内依托“项目研究”,落实“课堂育师”,通过“学科组”形成“大主题统领,小专题支撑”的行动策略,用“分解”的方式把研究主题专题化。

    作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东林小学的素养表现型教学已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一项目从一开始研究就分解为“前瞻性项目申报书解读、素养表现型教学是什么、素养表现型教学核心要素梳理”等12个微专题。其中“素养表现型教学之学习活动设计”又分解为“学习活动是什么、设计学习活动的误区、学习活动的判断标准”等9个研究主题。

    在武凤霞看来,许多问题“一具体就深入”,分解研究主题的价值在于使研究过程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呈梯级递进性延展,尤其是一个个“微研究”让研究主题变得更容易付诸行动。同时,一个个研究专题给更多教师提供了“分享思考,交流得失,彼此启发,共同成就”的舞台,让每一位教师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成了同伴的重要他人。

    早在2017年,东林小学就开始用课程思维重构作业设计,推出了综合作业、长程式作业并优化了作业展评方式,以此带动了课堂教学研究。2018年10月,东林小学作为无锡市梁溪区“深度教学”实验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团队合作,着力梳理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力体系,建构教学范式,形成了可操作性的评价,为教师团队的协同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

    2021年1月13日,东林小学教育集团“东林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旨在通过推进“网格教研”,组织教师共研、共学、共思、共进,让教学研究扎实落地,促进更多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工作3年的青年教师陈彦斐说,在网格教研中,每个教师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都有清晰的研究任务。网格教研让她从一名观众变成了参与者、观察者、思考者、设计者,研究能力迅速提高。网格教研让学科教研活动既有顶层设计,又有一线实践,实现了研究信息的动态交互,切切实实唤起了大家投身教学研究的内驱力。

    此心安处是“研究”。“教师一旦走向研究,就走上了教育的幸福之路。”武凤霞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