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可独“贫”,绝不是“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了民立通州师范学校,就是后来的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至今已120年了。我正是在南通师范学校度过了3年,1962年毕业,我为自己曾是中师生而自豪。
悠悠岁月,故事还真不少。我是个爱听故事却不会讲故事的人。不会讲,绝不意味故事已消逝,相反,故事已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已人格化了——生命是会讲故事的。
上师范的那几年,正是国家遭遇3年自然灾害的时期,粮食、菜蔬、肉类、鸡蛋等特别短缺,老百姓处在饥饿贫困之中,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我们与祖国同命运,从来没有为此而抱怨、失望。师范学习的3年,让我懂得了坚强,懂得了与艰苦博弈的精神价值,为我打上了为师、为人极为重要的信念底色——永远与祖国同甘共苦。
有两个细节我永远不会忘记。学校曾经建议——不——是要求我们去校外打树叶,再送到食堂打碎,和着大米一起熬稀饭,这就是“瓜菜代”。一个星期天,阳光特别灿烂,我和其他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拿着长长的竹竿,带着大口袋东寻西找还长着绿叶的树。后来,终于在其中一个同学家的院子外找到了几棵树,树叶并不茂盛,而且大都长在高处,因为低处的树叶已被别人采光了。我个子高,打树叶的任务自然落在我身上,我伸出长竿,踮着脚用力去打,树叶飘然而落,我们将树叶拾进袋里。另一位同学还编起了顺口溜,似乎是“树叶青啊树叶高,打下树叶蒸米糕……”然后我们放声大笑,笑声里没有一丝悲凉。后来这位同学成了作家,写起了小说,小说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晚霞中,我们把两大袋子树叶送到了学校食堂。可想而知,用树叶煮成的饭是什么味道。但是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钟声一响,我们都奔向食堂,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也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回家。以往回到家里,晚饭基本就是一团豆腐渣拌着蒜叶炒着吃,可今天家里不知道哪里弄来了几把米。母亲用米煮了一大锅粥,虽然很稀很稀,但那时正是我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啊!我拼命喝,直到实在喝不动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因为喝得太饱,上楼时只能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慢慢爬……这顿晚饭成了我读师范时永远的记忆。
是的,尽管当时经济十分困难,但国家依旧投入资金让我们免费上师范。我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学习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一次,班上要出班刊,几个文学爱好者在一起商量,决定将刊名取为《学步》。现在想来,“学步”真好,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从教之路、人生之路更加漫长,我们学着走路、学着去探究和发现,至今我还是一个“学步者”。还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将王愿坚的小说《党费》改编成剧本,请了才华横溢的羌以任老师当导演。在音乐教室,羌老师倚着钢琴,手托着下巴,倾情解说、指点,我估计他没有演过戏也没排过戏,但是他说的我们都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在学校礼堂正式演出,我担任其中一个角色,演出时因为沉浸其中,竟然生成了一个新的细节。可以说,羌老师默默地影响了我一辈子。
一次班会课,教语文的陈老师和我们谈话。讲着讲着,她朗诵起臧克家的诗《有的人》,那么自然、优雅。呵!我年轻的心被点燃了。是啊,朗诵不能装腔作势,应该一如平日的讲话;是啊,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像小说里的共产党员,像鲁迅……中师3年,学到的知识一直没有忘,它们已经转化为我们心中的理想、信念、情感,还激发了我们的才华。
何为贫穷?年轻时可能“贫”,但那绝不是“穷”。这是中师生涯馈赠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