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曾”竟然是笼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习“曾益其所不能”这句文言时,一个学生提出:“‘曾’字不是曾经的意思吗?为什么与‘益’字放在一起就成了增加的意思,而且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呢?”这个问题引来许多学生点头附和,看来有必要把“曾”这个字给大家解释一下了。

    从字形上看,“曾”是“甑”字的原型,就是带箅子的笼屉。甲骨文下面的“田”类似后世的箅子,上面的两条其实是箅子上面升腾的热气;到了金文,箅子下面加了一个盛水的锅,到了小篆,下面的锅讹变为“口”或“曰”,上面的字形也发生了变化。如同擅长制陶的部落首领叫“陶”,擅长射箭的部落首领叫“羿”一样,擅长制造灶具的部落首领就叫“曾”,后来发展为历史上的“曾”国。

    “曾”这种灶具并非单独使用,而是放在锅上使用,所以“曾”的本义也有“增加”的意思。食物最初是放在火上直接加工的,后来加上锅、又加上甑,这样食物与火之间就隔了两层,由此引申出“隔两层的亲属关系”,曾祖指的就是祖父的父亲,曾孙指的就是孙子的儿子。

    那么,“曾”为什么还有副词的意思呢?这里的语义关联不太好解释,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给出了一个自己的猜想:“曾”使得食物可以热通透而不会烤煳烤焦,远远出乎人们意料,所以人们使用“曾”的时候往往带着出乎意料的语气,由此产生表示意外的语气副词“居然”“竟然”“简直”等。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愚公移山》中“曾不若孀妻弱子”都是这个用法。

    知道了“曾”是笼屉的意思就会明白,如果加热的食物比较少,用一个“曾”就可以;但如果需要加热的食物较多,就需要用到多个“曾”,多个“曾”摞在一起就有了层次感。根据音随义转的原则,“曾”与“层”同义同音,甚至被认为是“层”的通假字。比如,陆机《园葵》中的“曾云无温夜”、杜甫《望岳》中的“荡胸生曾云”,都是用了“层”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曾累”表示层层积累、“曾阴”表示层层叠叠的阴云等。一层一层叠摞一定有先有后,最初放上的“曾”是“原先、过去、以前”,进而引申出“曾经”这个义项,比如《江南好》的“风景旧曾谙”、《永遇乐》的“人道寄奴曾住”等。

    “哦……”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模样,“原来‘增加’是‘曾’的本义之一,而‘曾经’才是最后衍生出来的意思啊!”

    (柴海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