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额分配”还需配套核心措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市2016年中招方案正式公布,市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和市级统筹计划将继续实行名额分配到初中校,分配比例提高到50%左右,而且今后将逐步提高这一比例。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名额分配”新增的10%招生比例主要用于一般初中毕业生,从而确保30%以上的一般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其中包括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即“名额分配法”。而在2011年1月公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这也是重要的改革试点内容,承担此项改革试点任务的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等省市。

  经过多年的改革试点,各地中招名额分配比例逐渐扩大,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小升初“择校热”起到一定作用——学生、家长在选择初中校时,由于一般初中的学生也有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因此不再只盯着少数热门初中校。但在推进名额分配政策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名额分配法”是从中考升学的角度缓解小升初“择校热”,本身就带有功利色彩。学生、家长在选择初中校时不会只看升学情况,还会考虑学校的学习环境。因此,在推进中招名额分配的同时,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缩小学校之间的质量和条件差距。

  如此,“名额分配法”会给义务教育均衡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可借此机会提高办学质量,缩小校际差距;会让更多的家长理性看待择校,学校生源和培养质量趋于均衡,由此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反之,如果不尽快缩小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异,“名额分配法”将会制造出新的问题。

  比如,由于无论如何本校都有固定名额的学生升入优质高中,因此一些办学质量薄弱的初中校将不在意办学质量。有些地方教育部门则会以学生不管学得如何都有一定机会进优质学校为由,敷衍家长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不再增加教育投入。这样带来的问题是,虽然一般初中的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名额增加了,可老百姓对这些初中校的办学质量并不满意,名额分配比例的显著提高,不仅没有为“择校热”降温,还会导致优质高中对名额分配措施产生抵触情绪。

  道理很简单,如果各初中校办学质量相差较大,那些通过名额分配途径进入优质高中的学生,就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学校让这些学生与通过统考招生进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学习,前者很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成绩一直垫底;而如果将他们单独编班,又有歧视他们的嫌疑。近年来,有的省份已经着手调整名额分配政策,允许一些优质高中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时适当考虑各初中校的办学质量,以此引导初中校重视办学质量和特色。

  归根结底,名额分配政策要发挥作用,最终还要靠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同时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大力提高薄弱初中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名额分配政策和其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措施,比如多校划片、集团办学,都只是“外围”措施,而非核心措施,如果政府部门不在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领域有所作为,只做“外围”工作,会让治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均衡问题没解决又制造出新的问题。

  对此,政府部门推行“名额分配法”,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且考虑周全。在实行名额分配时,大力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这样的义务教育均衡才值得期待。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