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得自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5年前,樊阳走进陕西咸阳一个厂矿子弟中学,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教师二十出头,学生十六七岁,樊阳和学生一样,浑身的青春活力和满脑子的问题困惑。樊阳从小爱读书,在自己逐渐建构起的精神世界里享受其美好。他每每“尝甘每欲令同享”,于是尝试把经典读物带进学生的视界;久囿于应试教育樊笼的学生,面对但丁、屈原、堂吉诃德、鲁迅等遥远的名字,面对樊阳的博学与口才,他们先是“懵了”——简直叹为观止,后是“醒了”——一种说不清的东西触发着懵懂的心灵。为了解答学生越来越多的“为什么”,语文课堂终于水到渠成延伸到课外——成立了“语文小组”。

  樊阳自己可能也未曾想到,这个语文小组会坚持25年。其间,樊阳从陕西来到上海,从高中到了初中,又辗转多所学校,从语文小组发展到人文讲坛,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其实,对樊阳来说,根本不需要坚持,人文讲坛对于他和学生们来讲,是生命本能的精神需求。

  不需要坚持,但是这样的选择确实需要取舍。当别人都在忙着在课外班补课赚钱,或者为了职称荣誉而奋斗的时候,樊阳一直在进行他的“人文教育”探索。(相关报道请参考本报2015年10月21日头版)

  下面四篇文章,樊阳和他的三位学生深情讲述了自己在人文讲坛的亲身经历,对人文阅读的认识和感悟。25年前埋下的人文种子,随着漫长的成长岁月,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不断丰厚润泽着他们的心灵,因此,他们的生命姿态看起来是如此挺拔。

  教育是慢的艺术。如今的樊阳,正在享受着25年前的教育“果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下一篇:童心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