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国“一工难求”的大环境一样,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的部分板材企业近年来也遭遇了“招工难”的尴尬,由于打工者的工资有所上涨,助长了许多在校学生想辍学打工的念头,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的愿望不得不面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月17日,山东省临沂市义堂中学社团活动室里,21名学生正在上一门名为“花米团子制作”的课程。教师手里拿着竹制的土工具,边操作边讲解,真实呈现花米团子的制作过程。教师示范后,学生按照步骤,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学习制作花米团子。虽然制作手法简单,但初次体验的社团新成员动作略显笨拙。经过多次尝试后,新成员终于做出像模像样的花米团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当地,每逢过大年,人们都喜欢从集市上买一串花米团子哄小孩子,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花米团子的制作流程,这门近乎失传的老手艺被列入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义堂中学把“花米团子制作”编入校本课程,这在当地也是颇为新鲜的事情。

  学生李佳选修这门课程只有半个学期,最初她只是因为好奇,“这么好吃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现在,她不仅能亲手制作一串花米团子,还对其由来、文化背景有了深入的了解。再过一段时间,等学生能娴熟地掌握制作技巧后,教师将进一步传授工具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传统工艺。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出路

  “花米团子制作”课程只是义堂中学60多门校本课程的一个缩影。“确保国家课程,留足地方课程,其余全是自主课程。”义堂中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构建了多元智能课程群,供学生自由选择。每周四下午第七、八节课是学生的选修课时间,七、八年级走读班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学习中,重新组班。除“花米团子制作”课程外,还有布艺、国画、手工制作、装饰画、书法、彩泥塑、篆刻、线描和服装设计等各具特色的课程。

  “在发达国家,3个以上的学生有共同的学习需求,学校就会单独为他们开设一门课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还会继续开发新的课程。”校长王存德说。

  义堂镇是全国闻名的板材之乡,吸引着众多外来务工者,中小学校外来务工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义堂中学2760名在校生,有918名是外来务工子弟。

  5年前,王存德初到义堂中学任校长时,对学生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让他颇为感慨。城区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有高远的志向,有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目标,而乡镇学校的学生,许多没有升学的打算。更出乎王存德意料的是部分家长的反应,“打工干好了一个月挣六七千元,早点工作也好。”

  与全国“一工难求”的大环境一样,义堂镇近年来部分板材企业也遭遇了“招工难”的尴尬,由于打工者的工资有所上涨,助长了许多学生想辍学打工的念头,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的愿望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敲打。

  “面对差异巨大的学生,我们要秉承‘眼中无差生,人人可成才’的理念,让所有学生的3年初中不白上,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这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王存德说。为此,学校尽量为2760名学生订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育,实行分层分类教育,不搞“一刀切”。

  学校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逐项开发校本课程。义堂镇的板材加工原材料多从国外进口,许多优质板材最终也销往国外。一些小语种在对外贸易中有需求,却很难在当地找到翻译人员。学校根据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意愿,设置了西班牙语、日语等小语种课程,还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在临沂大学读书的外国留学生到学校援教,让师生们有机会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一位学生家长说:“孩子上完初中,与外国人做生意就不用花钱请翻译了。”

  农村中学一线教师缺编严重,而教师需要优先满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校本课程由谁来教?王存德并没有被这个问题难倒。学校整合教师资源,60多门校本课程全部由艺术、体育、信息技术教师、后勤教辅人员及社会有专业技能的人士任教。为了提升课程品质,满足师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学校相继聘请了10余位临沂大学教授到校开课。

  教师胡耀征擅长科技制作,学校支持他开设了机器人和航模课程,并组建了社团。这个社团的学生在省市比赛中共获奖100多项,曾荣获临沂市唯一的综合团体荣誉奖,在山东省航模比赛中多次创造省纪录,并打破全国纪录。学生机器人研发成绩更为显著,2015年12月,6名学生在第九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上荣获两项亚军、一个第四名,并荣获最佳卓越奖和最佳创新奖,其中智能机器人项目获得参加世界锦标赛的资格。

  非同寻常的第15班

  如果说,乡镇学校学生的出路在于“定向”为当地企业输送职业人才,那么第15班的出现,就是潜能生的人生希望。

  “起初听别人说,第15班就是把学校的潜能生集中到一起。但是,当我来到这个班,发现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在第15班,我学会了自立,找到了自信;在第15班,我得到了以前从未得到过的夸奖。”这是一个第15班的学生在网上的留言。第15班是什么班?怎么会对一个初中生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所谓第15班,是义堂中学成立的机电一体化班。2011年12月,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年级管委会审核,学校从初三年级14个班中抽调学生组建了机电一体化班,称作第15班。机电一体化班是义堂中学与企业联合成立的实验班,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初三学年的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

  学校之所以组建第15班,是基于王存德日常的巡课。他发现,初三年级几乎每一个教室都有学生上课睡觉。他了解到,这些学生没有继续升学的打算,家长也不反对。这让王存德犯了难,他多次与年级主任、教务处主任磋商,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学生不学习也是我们的责任,不能改变学生的态度,就改变我们的态度。学校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建设适生的课程。”于是,非同寻常的第15班诞生了。

  当学校把校本课程调整到与学生兴趣一致时,发现这种纠结已久的尴尬之结倏然解开了。学生的主动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第15班现象”曾经在许多学校出现过,但一般都以“学生管不住、学不好”收场,而义堂中学的第15班,不仅教学秩序井然,而且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开设的课程符合学生的需要,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第15班的33名学生,先后学习了日语、机电、美术、油画、刮画、口琴、葫芦丝、排球、乒乓球、中国经典诗词等十几门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感到了尊重,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我们不能让别的班同学瞧不起,我们是兄弟连,要紧紧地抱成一个团。”这些曾经或多或少被歧视过的学生,曾经特立独行、叛逆的男孩子们,在第15班有了主人的感觉,有了团结的愿望,也有了积极学习的动力。

  相对于以认知为主的国家课程,第15班的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是生命发展的载体,生命的发展必须在活动中实现。越是多样的活动,越能使学生享受到丰富的生命体验,使生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像学生葛祥永所说,“这个特别班级让我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会了信任,让我变得重感情”。他们曾经一同坐车去企业实习,曾经分工合作一起劳动,曾经同台表演。他们不会忘记为伙房搬运20吨煤炭的辛苦,不会忘记食堂大师傅为他们专门做的炸鸡腿,也不会忘记演奏葫芦丝的悠扬……第15班,成为学生们心之向往的地方,那里有他们专属的记忆。

  敞开封锁社会与学校边界的大门

  “让学校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这是我们开展‘适合的教育’的追求。即使是离校多年的学生,学校仍保留着属于他们的记忆,成为他们的念想。”王存德说。

  在常住人口10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的义堂镇,学生很早就萌生辍学打工的念头,这是义堂中学面临的严峻教学形势。要纠正这种社会认识偏差,不能靠思想压制。如何让学校成为留得住人的地方,是教师们不断思考的一件事。每学期末,学校会组织教师走街串巷,为学科成绩突出的学生送奖状。在义堂中学的校史展室里,张贴着许多这样的场景照片:村民们和教师们把受奖学生家长围在中间,喜悦从每个人心中溢出。

  除此之外,最让学生和家长感动的,是义堂中学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与尊重。“因材施教是最大的教育公平”这一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特别是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文化类课程缺乏兴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他们更需要“因材施教”。义堂中学校本课程群的建设,让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让成绩欠佳的学生学有所长,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搭乘临沂市兰山区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快车”,义堂中学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室里接通了互联网,学生在课堂不仅能读书,还能看动画、上网搜索资料,学校信息化建设位居临沂市前列,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依托信息化平台,学校建立了“一刊两台三网四报”,校园电视台每周录制一期节目,并实现了直播,校内电子资源库收录了400多个课堂教学视频,无线电台也取得了工信部颁发的许可证,成为临沂市唯一一家集体业余无线电台。

  义堂中学犹如镇上最美的风景,这里不仅吸引了学生和家长,还吸引了许多周围的居民。清晨,学校早早便把校门打开,欢迎晨练的人们进入校园活动;周末,更有许多自发的群众足球队、篮球队进校比赛。有时,王存德还号召学生们与校外球队进行比赛,校外球队的专业水平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有几对新人在校园里拍摄婚纱照,王存德看了心里暖暖的,“他们认为校园好,我们干脆就作为公共场所开放,与周边群众共享资源,让更多向往校园的人感受校园的美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学结构改革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向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