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忙碌的社会让陪伴成为一种奢侈品,美国有研究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底线时间是每周21.2个小时。家长到底应该花多少时间陪伴孩子?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童发展的机遇始自生命最初的1000天,养育决定儿童的未来,陪伴决定养育的质量。”日前,由人民政协报社教育周刊编辑部主办的以“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为主题的第70期教育之春沙龙上,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界等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和学者共同关注亲子陪伴。基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与会人员一致倡议:拒做“失陪族”,每日“家庭共处1小时”,借以唤醒人们对亲子陪伴质量的关注。

  “现在,儿童保健科85%以上来看病的孩子都不是因为肺炎等疾病,而是课上小动作多,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么多问题?错不在儿童,大部分源于父母和家庭。所以,我们要基于父母和家庭提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著名儿科专家朱宗涵建议家长要做好三件事:良好的日常护理、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给孩子创造完善的体验机会,从而让他们拥有良好的人生起点,充分发挥潜力,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沙龙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最近的一则热点新闻。边玉芳认为,亲子陪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主题,也是目前尚未被重视的主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亲子陪伴成为年轻父母忽略的一门功课。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其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现实中的各种原因导致了亲子陪伴的缺席,但实际上亲子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边玉芳特别提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正是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突出,比如情感、人格、交往的问题等。“高质量的陪伴应注意两点:时间的保证,爱和情感的投入。”

  “亲子陪伴,既要有时间保证,更要提升质量,与孩子高效沟通。亲子陪伴中重要的一项是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补充说,了解孩子的需求,读懂儿童,就会极大地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

  “今天,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获得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提示与会者,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是否能为孩子买一大堆玩具,而是能否让孩子过一种平常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良好的家庭环境远远超过上名校的影响。”刘长铭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今年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关注家庭教育,提出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未来职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为此,与会专家提出,未来从生命之初开始,成长不应等待,为孩子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人生的未来能肩负起人类发展的重任,这是今天的父母、家庭、社会和儿童工作者为人类发展肩负的责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