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课”,“课改”难以真正实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经常关注“课改”方面的动态。数日前,读到《中国教师报》上一篇关于课改的文章《课堂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让我再次陷入思考之中。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许多年了,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的内心,许多教师谈到这些理念时讲得头头是道,可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往往讲起来是一套,做起来还是老一套,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课堂教学最能发挥和体现教和学的关系,课不改,“教”与“学”的关系就很难真正改变。

  我最欣赏文中这样一句话:“好的课堂一定体现在这样一个公式中:欲+鱼+渔=好课堂”。欲,欲望,求知的兴趣;鱼,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渔,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课堂上,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能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虽然教师们都知道要抛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但现在又改成了多媒体下的“灌”,把知识技能以电子白板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注重形式的改革,不是真正的课堂改革;只有从“外”到“内”的改变,才是有意义的改革。

  事实上,无论是课程标准的改革,还是课程理念的革新,最终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贯彻落实并体现出来。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在掌握了游泳的基本要领之后,要想真正地学会游泳,还是要到泳池里亲自实践才行。从这一点来说,“改课”是“课改”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形象地把通过培训得到的理念、经验比喻为“好箭”,要想练好“射箭”的本领,只能在实践中练就。他曾多次告诫弟子们说:“要善于把先进的理念、经验转化为教学行为。”许多教师参加工作多年,参加过多次培训,也听了不少课和报告,但能不能真正有所收获,最关键的还得看能不能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而“课改”难就难在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个性不同、发展不同、知识储备不同、领悟能力不同,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善于改变,才能应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变化。

  套用当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课改”永远在路上,只有沿着“改课”一条路坚持走下去,路才能越走越宽,前途才会越来越光明。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里桥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