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设计中的课程“潜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设计学校空间?

  学校作为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首先需要符合一般公共设施普遍具有的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等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学校设计还需遵循满足教学功能的要求,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基本原则。

  关于满足教学基本功能要求,《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已经提出详细的标准,不必赘述。而对于如何设计才能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则依赖于设计者对学校的理解。

  如果设计者将学校理解为一个用来把学生圈进围墙、装进教室,并对他们灌输知识的场所,那本质上是在设计一个“装”学生的标准仓库,而不是在设计一所学校。真正的学校,是一个能让学生有效学习、自由成长、快乐交往的“生命场”。这个“生命场”的形成,发端于建造学校的那一张张蓝图上。

  学校空间对学校形成“生命场”所起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潜藏”在设计中的“课程因子”的多少。课程是对育人目的、内容、方式的设计和实施。学校就是通过课程服务这一特殊“产品”引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学校空间的课程价值就自然地产生了。因此,如果学校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其课程价值的体现不是存在性问题,而是充分性问题。

  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就是这样一个典范。这所学校寄托了设计者李虎许多关于教育文化和绿色生态的思考。他的设计就是将这些思考转换成“课程因子”的过程。他要让学生在田园和天地之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感受真实的自然,并能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增加动手实践能力,于是有了将农田直接设计在教室屋顶的奇妙设计。这一设计,为这所学校的自然课程的生长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这所学校的教室顶层就如同绝大多数房屋一样,只是遮风挡雨的水泥屋顶而已。

  5年前,我作为校长参与设计无锡市蠡园中学新校区时,面对“我们究竟要建一所怎样的学校”这个基本问题,提出了建设“最课程”校园的观点。显然,这里的“最”不是极致无比之意,而是对用课程理念建设学校、设计空间这一理念的特别强调。“最课程”校园建设,是让有限的学校空间生长出无限的课程价值。

  在学校建设中,我们作为校方以课程的视角对学校设计提出诸多特别的需求。比如,我们首先提出建筑空间尽可能让位于教室的建议。原因很简单,一所学校不管建筑多么美丽、设备多么先进、报告厅多么豪华,但是学生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待在教室的地方却很局促,这样的学校在空间规划上就缺失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校就已大打折扣。后来,蠡园中学新校区的教室面积尽管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的90平米,但也足有85平米之大——比一般标准教室多出15平米。这15平米,作为教室的综合区域,给学生的交往、阅读以及一对一辅导等活动带来了可能。相比传统教室,它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室的课程功能。而这些课程功能在图纸上是被“潜藏”起来的。

  为了设计宜教、宜学、宜生活的学校,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几十次讨论,并在宏观、微观上分别梳理出上百条课程化设计建议。比如,建立学习广场,为学生走向跨学科、跨年级、跨班级的融通式学习提供空间和设施的可能;将学校各楼层的平台建成趣味体育游戏中心;充分利用学校小河东西贯穿而过的独特优势,建立集科技、文化、环保于一体、学生可以真实参与互动的水文化基地;利用河流自然隔离的优势,将学校北部的运动与餐饮区域在非教学时间面向社区开放,开展家校合育活动;将学校传达室与家校合育中心整合;将学校传达室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气象测量的基地;不同楼层的班级内墙颜色不同,让学生每学年都有成长色;将电学实验室所有电路线布置成明线,让电学教学更直观可见;选择学校的一堵墙、一部电梯进行建筑透明处理,让学生了解墙和电梯的构造;将新学校的所有建筑材料取样集中起来,布置在一面墙上,成为材料学的最好教材;将建设新学校所用到的工具实物或图片展示出来,成为一本“我们的工具”校本教材;选择一个能照到太阳光的楼道口,安装一面三棱镜,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彩虹的原理……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少部分设计在学校新校区得以实现,但在参与学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增强了“大课程”的意识,提高了课程设计能力,这本身也是学校设计中的另一种课程“潜藏”。

  (作者系江苏省翔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