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七日谈 32 每个教育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最近看到两篇有关张謇的文章,不由得想起了柏格理。这两位,一个是清末状元,一个是清末到中国的英国传教士。尽管处于同一个大时代,却没有什么交集,但与这两人有关的两个小细节几乎一样:
有人在当时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上,发现许多中国有名的城市没有标出来,但是能找到“唐家闸”这个张謇老家南通的小地名;
当时从国外寄往中国的邮件,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能寄到柏格理所在的贵州省威宁县的偏远山村石门坎。
胡适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提出“父实业,而母教育”,独立开辟了数十条道路,养活了数百万人,造福一方。同时,在教育上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张謇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人。要论他对教育的贡献,张謇丝毫不亚于当时以降所出现的任何一位中国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的开创之功很难有人能超越。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官员追求政绩,觉得办大学好,但是张謇主张应该先办师范、小学和中学,并于190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院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
张謇的故乡南通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个值得记住的地方。张謇在南通的自治成绩,至今让人难以望其项背。到上世纪20年代,张謇基本实现了将南通办成一个中国教育示范圈的梦想。从师范、幼稚园、小学、中学和专门学堂到大学甚至厂办校都有。民国初年,南通成为中国著名的模范县,义务教育普及率达21%,领先全国10年。
张謇一生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他不仅在南通一个县办出了那么多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后来的复旦大学、扬州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华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创办、发展,都深受张謇之恩。
有学者这样评价石门坎:精神、教育、信仰可以改变社会的标本。也有人曾用“残山剩水”来形容石门坎,贵州的威宁是个偏远贫困落后的穷地方,石门坎又是威宁最偏远最贫穷的一个山村。
这个当时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却因为柏格理的到来而得到了改变。1905年,柏格理来到这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双语学校,开男女学生同校先河,学校除开设文艺、体育课,还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爬山、拔河、田径、骑马、舞蹈、歌舞等多种活动;他为苗族创立了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学生;修建起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球场;办起了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和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在上世纪前半期,石门坎是苗族文字的发源地,是云贵川交界地区的教育中心、农耕技术推广中心、苗族文化传播中心、战时灾民自救中心、麻风病等地方病救助中心,还是足球之乡。这里成为当时“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出过3个博士,培养出20多名厅级以上干部,当地有的老年人现在还会说流利的英语。
今天,有许多人专门去石门坎重走柏格理小道,也有许多人去南通寻找张謇的遗泽。这两位先贤身处一个并不光明的年代,却能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带来一个地方教育的巨变和文明的形成。
不少教育局长、校长感叹做事难:搞素质教育没有社会氛围、改善办学条件缺经费、提高质量师资跟不上、人财物的大权不在学校和教育部门手里等等,听起来难处很多。比比当年的张謇和柏格理,他们条件更艰苦、做事更困难。他们的经历足以说明:真想干事、愿意干事、极力干事、坚持干事,一定能有所作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正是需要更多的人坚持去做——建设出一个个“模范县”、“教育高地”才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