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发布,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与路径选择等问题引起关注。 农村何时不再有“留守儿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代价的承受者之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父母缺席的困境,出现了许多问题。”4月26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巨大,问题突出。

  “蓝皮书”以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甘肃等10个省份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并结合教育部统计数据,以及通过微博、报纸、网络等媒体搜索获取的239起留守儿童舆情事件,分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现实问题。

  分析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劳务输出大省,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规模依然巨大,而以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最为集中。其中,父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面临母亲缺位(53.09%);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属于隔代监护,五分之一处于同辈监护状况。

  “根据全国妇联测算的数据显示,在我国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中,独居留守儿童占比3.37%,达205.7万人。这一数据表明,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监护不良或监护缺失状态。”蓝皮书援引全国妇联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集中在小学阶段,且大量处于独居状态值得引起关注。

  家庭监护缺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重缺失,亲情关爱缺失等因素,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蓝皮书对2006年-2015年10年间的农村留守儿童舆情事件展开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后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突增,非正常伤害事件增幅显著。仅2010年至2015年间就出现了206起,占统计总量的86.19%,其中2015年为43起,达到顶峰。留守儿童舆情事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过去10年,中部地区舆情事件累计达113起,以河南及湖南省最为突出。西部地区的舆情数为76起,占事件总数的31.80%,且主要集中在以四川、广西、贵州为主的人口流出省份。

  “这些事件留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应该是反思与行动,而非一时的悲愤,抑或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与标签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邬志辉在蓝皮书中表示。

  如何减少和预防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再发生?蓝皮书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减少相关问题的出现,需要监护、教育与亲情的“复位”或“补位”,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支持。

  一是强化家长的主体监护与教育责任,政府积极提供辅助支持,可通过立法手段,进一步明确家长的监护主体责任;二是积极引导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留守儿童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包括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调动社会专业组织和机构的广泛参与等;三是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特定需求,创新农村教育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重塑农村社会秩序与文化,例如建立农村自然环境危机排查机制、留守儿童邻里保障机制等,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称呼,其实没有法律依据。如果我们还一直保留着这些标签,甚至一些政策还在强化这一概念,我觉得对发展农村教育是极为不利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在发布会上表示,希望将来有一天,中国将不再有“留守儿童”这一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