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听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那年早春,从长白山到五指山,我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听你,听你上课。

  课行中,你让一年级的孩子用“洁白洁白的……”造句,多数孩子都在常轨上运行,忽然一位掉了两颗门牙的小女孩脱轨:

  生:(摇动羊角辫)洁白洁白的蓝天。

  师:(惊恐中夹杂一丝嗔怒诘问)有洁白洁白的蓝天吗?

  生:(孩子仰师鼻息)洁白洁白的脸蛋儿。

  师:反应真快!(表扬她!)

  生:你真棒!(一起鼓掌)

  ……

  “我真怕!”小女孩快速在本子上写下三个字。

  那一刻,我就坐在她的身旁,禁不住附耳低语:“怕啥?”

  “‘洁白洁白的蓝天’还有朋友吗?”

  “洁白洁白的乌鸦”,“洁白洁白的血液”,“洁白洁白的黑夜”……朋友很多很多!

  她使劲点了点头,两条羊角辫在颤动。

  “同学们,请在横线上写一段话。”说时迟,那时快,教师又上了一道“菜”,“春天到了       。”

  “树叶落了!”这几乎是小女孩的第一反应。

  闻听此言,学生们哄堂大笑!

  “春天到了”,教师迅雷纠误,“树叶怎么样?”

  “树叶开始长大!”学生们火速“救场”。

  “请看窗外——”小女孩指了指那大叶榕。

  在南国绵密的细雨中,榕叶正任性飘零……

  “1、2、3。”教师一声号令。

  “坐端正!”学生顷刻化作蜡像。

  “春天到了,树叶落了”小女孩把没有机会读完的后半句——“燕子一斜,蝌蚪一逗,书包一笑”送给我时,她的眼神像咏叹调一般纯洁、有力,我很想进去居住。

  那晚,躺在宾馆的床上,我反复叨念“燕子一斜,蝌蚪一逗,书包一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一个小时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会花55分钟的时间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用剩下的5分钟去解决它。

  于是,我开门见山给执教的“你”发了一条微信:“每个人采取的每项行动都基于爱或怕。请问,你怕什么?”

  “考试!”你坦诚、率真而又一针见血地回复,“‘洁白洁白的蓝天’,‘春天到了,树叶落了’固然文学、诗意、童真。可是,‘标准答案’认吗?我不选择‘童真’,因为我的孩子需要‘奶粉’……”

  考试,确有无比震慑力与内驱力,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考试,若以所谓“标准答案”为借口,减损与削弱,阻碍与围剿孩子的独立判断与选择,使得孩子不能从自己的感受和视角去理解事物,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去解决问题。这种只给孩子一种答案,让孩子听到一种声音的考试,是一种可怕的愚民教育。如果每位教师、每所学校都变成“标准答案”意志的延伸与帮凶,每节课、每个环节都释放着收缩、封闭、攫取、恐吓、嗑惑、戕害……负能量,那么谁家的孩子有路可逃?

  但恐惧与梦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谁不想诗和远方,但恐惧却能让人不断前行。”

  前行不能凭着经验的延长线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所有学校与课堂都要不停地跨越以往经验的覆盖值,教育正处在一个经验很快就覆盖不到的行业,诚如上文教学对话中孩子的思维变化太快了,教师必须赶着自己往前走,有些时候甚至要推翻过去的自己。

  43-13,怎样教学?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教学难道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吗?

  “门前若无南北路”,请看美国的教学——

  他们是从13开始找最接近的5,那是15,找最接近的10,得到20,再得到30,再到40,最后40+3=43。然后43-13=2+5+10+10+3=30,完成。

  其规律是:从减数13开始,往上加,一直加到被减数43,加了多少,答案就是多少。也就是先差几到15,再差几到20,再差几到30,再差几到40,再差几到43。

  步骤虽然多了,但每一步的方法都更简单更一致,实际上是化繁为简,计算机运算法则就是这样。这就是数理逻辑概念的教育法。教法没有唯一,只有之一。

  次日,雨后初霁,仰望“洁白洁白的蓝天”,俯察“春天到了,树叶落了”,呼吸“燕子一斜,蝌蚪一逗,书包一笑”,歆羡南国春早,校园如画。

  “春光唤醒了蓝天,唤醒了大地,也唤醒了可爱的孩子!”随行的同事兴奋地指了指操场,“‘羊角辫’与玩伴正课间撒欢……”

  “哪来的‘唤醒’,孩子们本来就醒着!”看到孩子们脚尖触地,轻盈梦幻,舞动春风,与完美调情,我盈盈一笑,“那是一种街道睡了路灯醒着,泥土睡了树根醒着,鸟儿睡了翅膀醒着,肢体睡了血液醒着,圆熟睡了童真醒着的醒着……”

  醒着,就是让高高在上无法看到一切的我们,蹲下来顺着孩子的目光看世界;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发现孩子为身边这可见的世界展现了什么新的风景。

  醒着,就是学会从50岁往1岁活,重拾最初纯真的美丽,让身边的每个孩子连同自己都有机会成为伟人。

  醒着,就是回归人本身,忠实于内心,然后从内心出发,寻找不一样的启迪和让人兴奋的连接点。

  醒着,就是在每个人都有权迷路然后转向的巨变中,重新发现信仰的力量和真正的重量,还有信仰的恩典。

  醒着,只要孩子醒着,永远醒着,明天就会醒着,就会有更多的“洁白洁白的蓝天”,敢于在汹涌的外部声音中站定,并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就会有更多的“春天到了,树叶落了”,敢于在冲突的湍流中抚摸逻辑链中最微妙的环节;就会有更多的“燕子一斜,蝌蚪一逗,书包一笑”,品咂思维和情感的纹路,在因果链的最深处探寻幽暗但无可置疑的光亮。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